明天就是5·12地震两周年了。你是否还记得:“电筒女孩”邓清清在废墟中打着手电筒看书;“可乐男孩”薛枭安慰救援队伍时那个温馨的赌约……两年来,这些小英雄们为了他们心中的梦想不断努力,更加坚强。在本报和中国移动的共同发起下,今天这些小英雄们开始了他们向往以久的世博之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孩子是城市的希望,祝愿这次世博之旅能让这些抗震小英雄的将来更美好,让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将来更美好。
“电筒女孩”邓清清:
励志书给我力量
感动场景再现:地震发生时,邓清清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蓥华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当她被武警官兵抢救出来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只能靠看书缓解!”诚实而又坚强的话语,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武警官兵们抱起她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地震发生时,邓清清是一位初一学生。地震后一年,她和同学们一直在板房学校读书,落下很多功课,担心考不上高中的她,升入初三后,便选择了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希望能学好一门技术。
回想这两年的成长经历,她说,最喜欢读书,书籍给自己很多希望和力量。放学回家,邓清清帮父母做完家务事,就拿出书本坐在家门口看。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参加考试。如果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转学到中专的综合高中部读书,就有机会考大学。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三年后继续进大学深造。
邓清清被评上抗震救灾少年英雄后,也遭遇到人际关系困惑。“有的学生喜欢和自己在一起,有些学生因为不解而疏远自己……”想到两年来遇到的困惑,清清不免有些伤心。“励志书给我很多启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清清说,对于一些负面的评价,自己要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时间长了,很多同学都被清清的坦然打动,纷纷向她伸出友好之手。
“救人少年”王波:
出版个人《年轻的潮》
感动场景再现:地震发生时,王波还是一个16岁的普通少年,是东汽中学高一学生。但他却迅速冷静下来,守到最后一名同学跑出教室才离开。听到呼救声,他又忍着伤痛,用双手从废墟中救出4名同学。在学校的重建中,这名乐观开朗的少年和同学创办文学社、制作第一本校刊,并出版了个人诗集《年轻的潮》。
“阿姨,我昨天下午收到南京大学的提前录取确认了,我选择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今天上午,东汽八一中学高三学生王波刚见到记者,便和大家分享了这一喜讯。“以前的我不怎么爱说话,这两年改变太多了。”王波说,现在自己不但话比以前多了,也更喜欢与人交往了。在学校的重建中,王波和另外几名同学创办了“启飞”文学社,并发行了第一本校刊——《起飞》。
新建的东汽八一中学里,除开偌大的教学楼,足球场、体育馆、博物馆和宿舍楼等配套设施都配置齐全。王波最喜欢和最常去的地方,是学校的体育馆。“乒乓球和桌球,这两项运动是我的最爱。”王波笑着说,打完球后,整个人都会觉得轻松许多,不用去想别的,“这种感觉真好。”
最近,王波的个人诗集《年轻的潮》也正式出版,记者看到,这本诗集收集了王波近两年写的100多首诗歌,大部分诗歌都是反映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考。该校的一位张佳同学表示,“这本诗集写出我们内心的感受,给我们很多启发,很多同学都喜欢看。”
“启飞”文学社开了东汽八一中学社团先河,动漫社、摄影社、足球社、篮球社和舞蹈社等社团先后成立。即将迎来高考的王波,已经把文学社的工作交给了高二同学,自己则在做高考的最后冲刺。
“刨砖救同学”马建:
回报社会是如今最大的信念
感动场景再现:两年前,就读于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的马建,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硬是挖了整整四个多小时,将同班同学向孝廉从废墟中救出。此时年仅十几岁的马建如同一个成年人般的稳重,他背起向孝廉向学校大门走去。就在两人刚刚踏出校门的刹那,那处围墙轰然倒塌。如果再晚个几分钟,也许马建和向孝廉都会被掩埋其中。紧接着,马建又开始寻找其他幸存者。凭着打火机微小的火光,他看到有两位同学被水泥板压住,但没有大型工具无法营救。他立即赶到尚未倒塌的学生食堂,给他们找来水,帮助两位同学坚持下来。
作为抗震救灾小英雄之一,马建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小的压力。他说,此前自己所就读的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属于普通初中,由于其位于山区,基础打得并不是很好。5·12地震后,自己被保送至成都一所重点高中读书,他一时难以适应,成绩自然跟不上,心理压力非常重。所幸,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放弃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为其开小灶,让他能尽快跟上大部队。学校更是免除读书费用,还为其提供生活费,让马建少了后顾之忧。现在已经高二的马建,在今年下半年就要升入高三,将面临高考。对于他来说,说再多的感谢国家,感谢好心人的话已变得苍白无力,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优异成绩来回报社会才是他如今最大的信念。
“锯门框救人”任秋明:
履行社会责任就是感恩
感动场景再现:两年前,内向的任秋明就读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地震发生时,由于自己所在的教学楼为新楼,并没有遭受重大破坏。当他和同学们安全撤到教学楼后,立即加入到了倒塌的旧楼救援中。在期间,他和同学刘金明发现了一个缝隙中有一个女同学在喊救命,立即过去,一边安慰同学,一见捡递砖块,并和同学们一起找来钢锯轮换着锯卡住女同学的门框,大约10分钟后救出了该同学。
在将救出同学送到安全地方后,他又去和同学搬砖头。当他听说在两块预制板间有个女孩被卡住时,凭着自己瘦弱的身材钻进了好不容易撬开的裂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锯掉了五根椅子脚,将被卡住的女同学救了出来。救援基本结束后,任秋明和同学们一起撤到绵阳市。任秋明一直作为志愿者留在医院帮忙照料伤员。直到5月19日学校在绵阳市复课后,他才重新捧起课本和复习资料,备战高考。
现今,这个曾经瘦弱的男孩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二的学生。他直言大学生活给他的最深感触是学会自立自强。“许多事情你必须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去完成,不能总是依赖别人。”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独自求学,强调自主性的大学生活让任秋明迅速成长起来。任秋明选择的是核能专业,他说,核能的研究和开发在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他自己也对此很感兴趣。
平时,任秋明会主动报名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而暑假里更是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任秋明眼中,实践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很好方式,而履行社会责任正是在表达心中的感恩。
“坚强女孩”马小凤:
勤工俭学收获很多
感动场景再现:地震灾难发生近77个小时后,救援人员在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中发现马小凤和男同学薛枭,两人被困在由几块倒塌的预制板所隔离出来的狭小空间中。营救人员发现薛枭受伤严重一点,但薛枭坚持说“你们先救她”,而马小凤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并唱起了《黄河大合唱》,以鼓舞同伴。后来,她能想到的歌曲都唱出来了,从革命歌曲到流行歌曲,还坚持要薛枭一起唱。救援人员表示,先救谁要根据现场情况而定,谁好救就先救谁。22时,马小凤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缓缓走出废墟并向大家挥手说:“我没事,大家放心。”
地震过去两周年,马小凤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朋友的陪伴和支持,让自己获得很多力量和信心。”现在,马小凤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类的大一学生。“我非常喜欢交朋友,班级同学、学院同学、勤工俭学认识的学长,都成为比较好的朋友。”她说,来上海快一年,得到身边很多同学和老师的照顾。
每周一晚上,马小凤都会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帮老师复印、打印文件,每周工作四个半小时,每个小时可以得到9元钱勤工助学金。尽管收入不多,马小凤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她说,“参加学校勤工俭学,不仅可以挣些零花钱,还可以交到更多朋友。”
“留守儿童”熊弼呈:
“清闲”是他喜欢的状态
感动场景再现: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小学在劫难逃。刚从午睡中醒来的校园顷刻间尘土四起,房屋垮塌,学校老师和一些小英雄们奋起救人。黑烟滚滚中,一个小身影闪现在已成废墟的教学楼的楼道上,他就是禹里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熊弼呈。
熊弼呈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爷爷熊庭贵将他抚养大。地震发生当天,熊弼呈是最后一个冲出教室的。当他来到楼梯口时,楼梯已裂开一道2尺来宽的大口子,使他被困在二楼。但他机智地抓住伸进楼梯的一根树枝,纵身一跃,抱住树干,滑到树下,回到操场。
到操场还没站稳,就听到一位家长呼喊孩子。他赶忙询问,得知一个叫刘红的同学不在操场。他迅速冲上了另一座教学楼。在坍塌的教室里,没发现人,又往回跑。在楼梯转弯处,看见一位老师正在刨砖头,他立即跟着一起刨,很快救起这位同学,把他背向操场,交给医护人员。随后,他再次跑回救援现场,“下面有人吗?”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他循声望去,发现楼道中有一名女同学的右腿被倒塌的砖墙压住,不能动弹。他用双手搬开砖石,扯下自己的红领巾为她包扎伤口,背着她跑向操场,女同学得到了及时医治。
时隔两年,如今在北川中学上初中二年级的熊弼呈已成熟了不少。回顾自己这两年的变化,他感触颇多。“清闲”这个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龄孩子口中的词语,在采访中屡次被提到。熊弼呈说,自地震后,接二连三的采访让当时年龄尚小的他感到无法招架,自己的生活似乎也失去了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弼呈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他又能和同学们一同玩耍,安心到学校读书。
由于地震的缘故,北川中学特地在每个班设置了安全委员,作为抗震救灾小英雄之一,熊弼呈当仁不让地当选,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生物课代表。
“伤残小英雄”张强:
憧憬世博他多日难眠
感动场景再现:5月12日那天,正在教学楼四楼学习的张强,突然感觉整个教室剧烈地抖动起来。“赶快到操场去,地震了!”楼下有人大声疾呼,同学们争先恐后放下了手里的课本,迅速地向楼下撤离。可等四川什邡市蓥华初中三年级高度残疾学生——张强一瘸一拐跑到三楼时,教学楼已经被剧烈的抖动扯开了无数裂口,楼板开始垮落。楼要垮了,怎么办?在急速思索时,张强猛然抬头看到了从操场上竖起、距离教学楼2米远的旗杆!“跳!”他果断地跳出去用双手准确、紧紧抱住了旗杆!
就在这时,教学楼垮了,张强从旗杆上滑下来。他看到学校一片狼藉,教学楼倒塌的废墟里,不少同学的手透过残垣断壁在挥动,耳边传来呻吟声,惨叫声和呼救声。张强来不及多想就艰难地朝废墟跑去,没有工具,只能用手,左手不行,他就用右手。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乱砖划破了他的手,他全然不顾,挖出一个同学他就背上向操场跑去。身体的残疾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但他咬着牙一次又一次地坚强爬起来,一趟趟从废墟中抢救同学。当救助队赶到时,他已经和其他师生徒手从废墟中救出了四名同学,而此时的张强,右手被划出了无数道血口,身上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当张强回家时,家里房屋已经坍塌了。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震后第二天,张强就来到什邡抗震救灾志愿者报名处,毅然报名参加了当地志愿者行动。
地震过后,安家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就在张强百般筹措时,“灾区母亲安居工程”出现了,张强在众人的关爱和帮助下有了自己的新家。震后余痛自然不可避免,但紧接而来的就是一场重量级的考验——中考,什邡中学向这位小英雄伸出了橄榄枝,并免除他所有的书本费和住宿费。
如今的张强,不仅成为中日友好团中的一员,拜访过日本,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当得知有机会能来到上海一睹世博盛会更是激动得多日无法入睡,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挖石救人”韩加育:
灾难让人懂得生命可贵
感动场景再现:汶川地震发生时,就读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高二的18岁少年韩加育此时正行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他看见一座即将倒塌的围墙边颤颤巍巍地站着一个老太太,头发凌乱的她根本挪不动自己的脚步。韩加育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将老太太搀扶到安全地带。这边刚刚安顿完毕,那边他发现一位浑身是血的老太太呼喊“救人”,说倒塌的房屋埋了她家中的4口人。韩加育立即赶到废墟前,他不顾余震的危险,用手奋力扒开砖头、瓦砾,手指划出鲜血,身上被砸,但他始终坚持着,终于把一位妇女抢救出来。
如今已经顺利考入四川理工学院的韩加育,已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一学生。回顾两年前的经历,和自己的迅速成长,他用了这样一句话,“通过灾难知道了生命的可贵!通过生活领悟了人的顽强!”
韩加育说,5·12地震后他便升至高三,开始了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考验。在两次模拟考成绩发布后,成绩不佳的他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倍感压力,曾一度准备放弃高考。此时,地震时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有什么比地震来得更可怕的呢?“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就在这一信念之下,韩加育重新调整复习计划,振作精神,天天为自己鼓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韩加育考上了大学。
“可乐男孩”薛枭:
每到一处总有人请他喝可乐
感动场景再现: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薛枭被困,是因为他很难被救出来,救援人员怕他挺不过去,一直很着急,他为了安慰救援人员就和他们打赌,他说:“叔叔,别着急,如果我能活着出来,你们就要给我买可乐喝。”救援人员一听就笑了。也是因为这个,当解放军把他救出来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全场的救援人员全都兴奋地满口答应。2008年5月16日他被转到了华西医院。由于右手臂伤情严重,同时感染了气性坏疽,必须截肢。当时薛枭的家人还没有赶到医院,爱好打篮球的薛枭自己做了决定:同意截肢,并用左手在手术书上按下了手印。
现在,薛枭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大一学生。“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我只想上好学。”薛枭说话时,标志性的小酒窝若隐若现挂在嘴边,眼睛偶尔转过来,才望一眼对话者。
从自己按下手印同意右臂截肢的那一刻起,薛枭不再像同龄少年一样,完全生活在父母羽翼的呵护之下,他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规划,选择重读学校、参加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出国访问、上春晚,甚至是人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上大学,薛枭几乎都是自己在安排。他的父母也讶异于儿子的一夜成熟。
地震之后,薛枭已经记不全自己去过多少地方了,可每到一处,总有人请他喝可乐,他的下巴也变得圆润起来。
“救援队员”雷楚年:
火炬传递用笑容表明坚强
感动场景再现:2008年5月12日,雷楚年是四川省彭州市磁峰中学“第一批救援队员”。在7名同学脱险之后,他迅速“隐身”志愿者的队列,并四处奔波找到班上所有老师和同学……这个15岁的少年以罕有的冷静和机敏,展现了危难之中的人性之美。
今天上午,记者见到喜欢调侃、懂礼貌的雷楚年。2008年9月,雷楚年被特招进入四川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学校特地将他安排到“宏志班”,并免了他所有学杂费,额外每个月还能领到学校发的200元补贴。刚进入高中,雷楚年发现自己的英语、数学等学科都跟不上班级的教学进度。为了跟上教学进度,他利用课间时间向老师、同学请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耐心帮助下,如今,雷楚年在学习上取得很大进步。
回想这两年的成长经历,最让雷楚年自豪的是,2008年,他成为成都的奥运火炬手。火炬传递的前天晚上,雷楚年一直失眠,一晚上都在考虑摆什么POSE,好好表现一下,但一直没想到满意的姿势。雷楚年说,5日凌晨,听到主持人宣布火炬传递开始,他紧张得满手都是汗水,在人民大会堂演讲时也没有如此紧张过。
当第17棒火炬手点燃雷楚年手中的火炬时,雷楚年挥舞着左手向两旁的市民挥手致意,他是火炬传递成都站火炬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段记忆足够让我珍藏一辈子,我当时笑得很灿烂,我知道全世界人都在关心我们灾区,我想用笑容告诉大家,我们很坚强!”
“我现在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军校。”说起未来,雷楚年一脸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