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22日电(记者 苏雪燕、孙晓胜、贾远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低碳”元素如散落的珍珠一般,随处可见。废弃的牛奶利乐盒“变身”为路边游客的休息躺椅、造型别致的分类垃圾桶;展馆里用废弃的软木、绳子和纤维做成的椅子向访客讲述“珍惜”的故事;用来装饮料的包装由高达30%的植物原料制成……这些日用品的“低碳”故事启示我们:低碳,就在你身边。
业内人士认为,真正要将“低碳”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大规模推广,还需规划、政策的推动,需要形成人人自觉践行低碳的观念,才能实现低碳产业的“规模效应”。
低碳生活:“珍惜”的智慧
2010年世博会巴西馆的外观采用黄绿两色的可再利用木材建造而成。这个被称为“绿色鸟巢”的设计创意,来自一把在巴西大名鼎鼎的椅子--“法维拉”椅子。
在巴西馆欢迎区的液晶显示屏上,观众可以观摩到这把椅子——它由很多形状各异的碎木头拼成,“长得不好看,但是很实用,很舒服,细细观察还能品出其中的艺术美感。”巴西馆的负责人说,“它在向观众传递一个重要的低碳智慧——珍惜。”
“法维拉”最初是指巴西的贫民窟聚集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大城市,都曾有非常密集的贫民窟,在那里,房子混乱搭建在山上,房子之间许多小巷穿梭其中,空中电线缠绕。
设计师从这里获得了灵感,用废弃的软木、绳子和纤维,做成了这把极具凌乱美感、但坐上去又柔软舒适的椅子,并将其命名为“贫民窟之椅”。
“贫民窟之椅”中蕴含的“珍惜”,被赋予了新意义——不仅仅是建筑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还要在原本看似普通的事物中开发出新价值。
这种“珍惜”的智慧在世博园的很多细节中都可以观察到。遍布世博园区入口和场馆周围的长椅,以及造型别致的分类垃圾桶,都是由废弃牛奶盒“变身”的——回收牛奶、咖啡、豆奶等饮料使用的利乐包装,经过高科技处理后,“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据世博局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在世博园区的1000条长椅完全由牛奶盒包装制成,每条长1米的凳子,要耗费856个250毫升的牛奶饮料纸包装;园区内4000多个“变废为宝”的垃圾桶,也至少由近10万个牛奶盒做成。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伦敦“零碳馆”里,“伦敦的绿色生活”元素被打包进了26个行李箱带到了上海,启发“珍惜”的智慧——其中有一只箱子装的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小狗,小电筒做眼睛,玩具摩托车帽做鼻头,用剩的钢丝球做“绒毛”,整只小狗从里到外都是由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制作而成的。还有一个箱子,正轻轻地播放一首名为“上班那点‘碳’”的“减碳歌”;有的箱子宣传“上班爬楼,酷有型”;“多食蔬果,年轻态”;“少点打印,多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