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中国国家馆

中国元素中国气派 写在世博会中国馆竣工之际

时间:2010-02-09 10:3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元素 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

  ——写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竣工之际

  2月8日,距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82天。

  这天,咱们的中国馆——2007年12月破土动工的“东方之冠”,正式举行竣工仪式,俏生生揭开了“红盖头”。

  此前,包括津、辽、黑、苏、浙、闽、赣、豫、鄂、粤、桂、渝、滇、藏、陕、青、宁等在内的首批省区市展馆,各自完成600平方米展区的主体结构。一座汇集各民族风貌的中华文化百花园,即将姹紫嫣红开遍。

  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走近古老华夏的世博会,将惊喜地发现,东道主呈现的那抹“中国红”,如此醒目,如此真诚……

  凝聚中国元素

  为世博会盖上那枚红彤彤的“中国印”

  中国馆,如一枚硕大的朱红色篆字中国印,沉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

  热烈而舒缓的“中国红”,方正斗拱穿插叠架,下砌宽阔平台基座,工稳繁丽,古典范式与现代意味相得益彰。69米,世博园“第一高楼”,相当于二十几层楼房,在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上海并不算高,但甫一出世,就因为那份独特的壮美,分外抢眼。

  如果说国家馆有一种“黄钟大吕”般的豪放,轻拥着国家馆的地区馆裙楼就带着“小桥流水”式的婉约。2.7万平方米东方式庭院绿化,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九州清晏”,而中庭三处小空间,则是着墨不多却婉转动人的江南园林……

  中国馆附近的澳门馆,如玲珑可爱的“兔子灯”,仿佛等着与孩子们共度元宵;另一边的台湾馆,创意源自那盏古老的、寓意美好祝福的“孔明灯”,再加入新鲜活泼的改造,就成了情深意长的“山水心灯”……

  中国元素,弥漫四周。

  “很多浑然天成的细节,都凝聚着建设人员的‘中国智慧’,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项目部副经理丁寅说。

  站在中国馆玻璃观景平台上往下望,距地面14米高的层叠架构上,很“中国”的五彩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没想到,那居然是每小时发电200千瓦时的太阳能电池板!丁寅笑了:“这也很‘中国’嘛,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古代中国与当今中国,和谐地凝聚于世博。走进中国馆,参观者将首先看到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49米层“东方足迹”核心展区,体会“民为贵、和为贵”的先贤遗响;来到41米层“智慧之旅”体验展区,遍览用木结构建筑、石桥、斗拱、砖瓦、园林等元素呈现出的诗情画意,仿佛走进“唐诗宋词”;最后来到的33米层功能展区,刚被正式更名为“低碳行动”,反映中国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东方智慧来破解现代城市难题。

  凝聚中国元素的,岂止是朱红斗拱。

  站上中国馆近70米高的屋顶,足下是五千年文明,眼前却是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都市,从十里南京路到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中国近现代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发展历史由近及远,依次铺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这样阐述他的设计理念:“中国馆的设计、建造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全球化浪潮洗礼的时代;正是历经近代战乱后的新中国国力上升的时代;正是科技的进步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双刃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潮高涨的年代。”

  挥洒中国气派

  走向世界,并邀请世界走向我们

  2010年,中国步入“世博年”。

  在上海世博的申办时机、筹办思路、主题寓意与创意风格中,每一篇章都书写着当代中国的潇洒气派。

  有朋自远方来,中国人最是好客。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发出邀请:“我们热忱欢迎五大洲的朋友们共襄这一盛举,共同谱写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新篇章。”

  相逢一笑,缘自心生,中国人向来大气。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感慨:中国对于世界的记忆,曾有太多的龃龉与耻辱。“不同了,毕竟不同了,100多年过去,60余年过去,现在终于可以比较明朗、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了。”

  设置议题,上下求索,中国人不失机敏。东道主提出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中国的盛情邀请下,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个拥有最古老与最年轻城市的神奇国度,集体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东道主殚精竭虑,不光洒扫庭除,更提供了“金点子”——作为上海世博会一大创新亮点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80个城市的最佳实践展品,优中选优,郑重向全球推介。

  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最高顾问堺屋太一一直关注着上海世博会。他这样评价:“加入WTO,中国从经济上融入世界;举办世博会,是中国在文化上全面融入世界。”

  当代中国的泱泱大国气派,在融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提升,很难想象,上海会在申办世博会时向世界承诺,“提供1亿美元专项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参展”。如今,这承诺惠及120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促进下,非洲国家第一次齐聚世博会。世博会历史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非洲联合馆,成为上海世博园区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场馆。

  如果不是创造了发展奇迹的中国有极大吸引力,很难想象,上海世博会能刷新世博会历史上的参展国数目,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无一退展。有人笑言:地图上可以找到的国家,基本都来了上海世博会。

  如果不是深具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全国上下同心,很难想象,上海世博会的筹办进展会如此顺利。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听取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汇报,直接关心筹办工作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和进程。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与全国省区市也不遗余力,鼎力支持:苏浙沪三省市正式签订协议,携手联防联控传染病,确保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公安部要求全国公安机关,举全警之力,集全警之智,共同做好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

  集思广益,全国一盘棋,上海世博“走”出了中国气派。

  展示中国特色

  上海世博园,拥有13亿可爱的东道主

  2010年,谁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可爱的人?

  是来自云南大理、思念着2000多公里外妻子美妙口琴声的熊国利,是来自浙江、常年穿着工作服在工地上忙碌的钱良东,是来自安徽宿州、惦记着家乡的儿子的沈帮芹……

  他们拥有同一个身份:上海世博工地建设者。

  每天从清早6点半,他们开始重复、繁重的工作。在世博工程接近尾声时,他们又陆续撤离工地,没能看到世博园最终的完美……

  上海世博得到世界的瞩目,而这背后,是10万建设者7年的汗水。

  为了世博,上海成了一个大工地,高峰时候上海有5600处工地同时开工,在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没有先例。道路拥堵,空气混浊,给市民生活、出行、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有人在网上挖苦上海人不懂抗争维权,上海网友淡定地回答:“要接待7000万人,屋里厢总归收要收拾一下吧!”

  13亿人,都是东道主——这是上海世博最突出的“中国特色”。

  上海001号“世博人家”主人、家住临汾街道的退休教师程叔雏,腾出主卧,配上各种电器,每天精心烹调小菜,学会与外国客人交流,为了“让世界人民了解上海人的生活。”

  上海大剧院内一场小型音乐会上,刚飞回祖国的旅美钢琴家封颖加弹一曲《我爱你,中国》。她向观众说:“身为海外游子,心中最骄傲的就是看到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这首曲子,祝愿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

  市民变得更文明,“窗口”则更有服务意识。上海图书馆春节前夕召开全馆所动员大会,希望能保持并超越在上海公布的迎世博窗口单位服务测评中的好成绩。“我们处在竞争很激烈的排名靠前的绿色板块,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王世伟教授不敢大意。

  “办好世博会的基础工作就是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没有群众热情、群众支持和群众参与,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话语坦率。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说,“对于中国人来说,看世博就是看世界;对于外国人来说,看世博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上海、看中国,看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他坚信:“热情友善、虚怀若谷,更加积极进取、又从容淡定,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博大谦和、如饥似渴向世界学习的态度,将会感动世界。”(记者 李泓冰 姜泓冰 曹玲娟)

编辑:肖燕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