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周惠 本报记者 林梢青
早报讯穿过绿意盈盈的“竹林”,踏着还带着泥土芬芳的青石板,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全然陌生的江南小镇如梦般来到你身旁。地面徐徐升起,一只巨大的青瓷莲花大碗在潺潺水声包围中映入眼底。从河姆渡、到西湖岸、再到钱塘潮……几千年的浙江唯美浪漫地更迭辗转。
昨天,承载了无限期待的上海世博会浙江馆,在进行了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后,终于进行了首次配合调试。跟随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浙江馆总设计师杨奇瑞的脚步,记者终于得以窥见那个如诗如画的浙江馆。
【光影变幻】
“竹立方”呈现现代浙江
从上海地铁8号线的耀华路1号出口出来,一眼便能望见巨大的红色中国馆。在中国馆的脚下,有一圈灰色的单层建筑,这便是各个省区馆的所在。
尽管4月15日就要开始试运行,但整个大馆内依然是一片工地景象。与之前的满眼钢筋水泥相比,每个馆都已经显现出了其独特的样貌。
浙江馆在整个馆区的东南角,就临着进馆的一条大道,与黑龙江、山东和安徽馆比邻而居。昨天,记者并没有看见模型图上郁郁葱葱、晶莹剔透的浙江馆竹子外立面。杨奇瑞说,外立面还在杭州抓紧制作,他给集中看了几根样板“竹子”。
原来,那不是真实的竹子,而是用不锈钢材料和灯光装置加工而成的“竹子艺术品”,每根大小粗细都不同,最高的近8米,最粗的直径达30厘米。竹子自身会在绿色与无色之间变幻,也会随之倒映出边上其他馆的影像。
等到“竹子”抵达,便会将馆体团团包裹。杨奇瑞说,这其实是一种“雕塑式建筑”,他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竹立方”。
为什么是竹子?“因为浙江是山水城市,有竹子的地方很多。竹子不仅绿意盎然,而且生机勃勃,有浙江人传统精神所在。如今,将其作为一个立方体又可以呈现出现代感。”
等到正式开放时,馆区基本没有大的照明灯光,只有地面上幽暗的指示灯,所以每个馆馆体外立面的光影效果,将是带给观众的“第一眼印象”。浙江馆的“竹立方”不断变色,不停变幻,带来的是浙江馆晶莹剔透、清新高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