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国际参展

英国零碳中心生态建筑师:要零碳也要时尚

时间:2010-04-01 14:48   来源:文新传媒网-新民周刊

英国馆效果图

  对于参与世博后的变化,陈硕笑着说:“我的二氧化碳排量高了,因为经常加班。”

  记者/钱亦蕉

  8:00,与张又民事务所的人谈造价控制;

  10:00,世博工地现场,检查施工情况;

  12:30,参加世博局的会议,有关媒体需求和餐厅运营;

  14:00,到万科上海讨论低碳进展情况;

  16:00,与零碳馆运营商Telling会谈;

  17:30,与风筝碳基金洽谈资助音乐节事宜;

  18:00,会见英领馆代表,推动通信行业的低碳化;

  19:00,与北汽福田讨论低碳交通和流动零碳馆;

  20:00,与皇明太阳能公司的会议(后取消);

  20:30,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讨论低碳信用卡;

  22:30与中国地板控股协调碳标识别……

  这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馆长陈硕3月18日一天的行程,随着世博临近,他每一天的行程表都安排得满满的,周末也不得喘息。我去采访他的那天就是周六,由于团队不断增大,他们的办公室正在搬家。进门时,工人们正在乒乒乓乓安装百叶窗,他则在走廊里打电话,小会议室里是正等着他回来开会的几个客户,手下的员工们则在电脑前忙碌着。在总经理办公室等候采访时,小陶告诉我,他们已经响应世博局的号召放弃休息天了,可不知怎么总有干不完的活,“昨晚还忙到了12点。”

  陈硕此前是英国零碳中心的生态建筑师。他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老师就是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先生,后来他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攻读建筑环境专业的硕士,从此节能减排成了“主题词”。毕业后陈硕在全球第八大建筑事务所RMJM任职,设立了低碳研究院,随后又进入了英国零碳中心。上海世博会的零碳馆项目是与英国合作的,因此陈硕就被英国零碳中心派来负责零碳馆项目。

  对于参与世博后的变化,陈硕笑着说:“我的二氧化碳排量高了,因为经常加班。”

  英国技术,中国制造

  陈硕说话温和,举止彬彬有礼,很有些绅士派头。他回答每一个问题都逻辑缜密,并且中英文俱佳,从容地周旋于外国代表和中国企业之间。但或许这都只是表象,要知道零碳馆这个2009年4月才上马的项目,真是千头万绪,全都等着他来协调处理,压力可想而知。

  “决定做这个项目其实挺费周折的。一开始英国政府要协助世博建造零碳馆,但是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一来,英国政府没法做这事了,就叫零碳中心接手做。可是半个月后,金融危机越演越烈,零碳中心也没法做了。于是零碳中心的几个董事成立了新的董事会,在中国设立机构,继续推进这一项目。正式与世博签约已经到了2009年的4月份。”

  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陈硕面临的最大困难也就是“找钱”——募资运营(部分建设费,全部的运营费用和装修布展费),为此他到处“化缘”,还找了不少英国公司赞助,因为他刚回中国时根本找不到本地资源。最初的启动资金,是靠他们团队帮人设计打工来支持的。而他对项目各环节熟练的“背书”大概也是利用各种场合招商而练就的。

  英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技术领先,“贝丁顿”是世界上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区,政府还对新建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立法,指标逐年上升,到2016年必须实现零碳排放。这乍听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陈硕解释说,“一般人认为用电就会产生二氧化碳,但其实不是这样,要看用什么电,如果是太阳能、风能,就不产生碳。比如这次零碳馆采用的就是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能热电联产。”

  中国零碳馆的建设则是结合了英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制造,在此之前,陈硕已经在英国伦敦和中国深圳实行过两个零碳项目,分别是零碳学校和万科零宅。“零碳馆是我国第一个完全采用本土化产品的零碳建筑。我们把英国的技术和图纸拿过来,在中国找生产厂商重新打造。”陈硕说。当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照搬英国的,比如上海5月-10月的气候比较炎热,世博零碳馆的空调系统是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源热能联合驱动的,房顶上的20多个风帽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实现换气需要,而地下一根通向黄浦江的小管道能将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引入馆内,满足制冷需要。

  “其实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要比大部分中国人以为的好得多。现在全世界一半的太阳能发电板在中国生产,六成的风力发电机是中国生产的。你看在美国的富豪榜上,前100名不可能看到可再生能源的影子,而在中国百富榜上,尚德太阳能、江西赛维、玖龙纸业等等都是排名非常靠前的。”这是陈硕参与这个项目后的最大感受。世博后,零碳馆不会拆除,将永久保留下来。

  找故事,找创意

  虽然“低碳”这个名词在国内已经有些泛滥,但是真正理解低碳概念、愿意改变生活习惯的人却很少。为了让进入零碳馆的游客接受理解“低碳”、“零碳”,陈硕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了把“零碳”生活化、艺术化、时尚化上,也就是他自己说的“找减排的故事”,通过小的细节来展示低碳。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通过与各界不断的头脑风暴而产生的。

  比如将在零碳馆供应的低碳牛奶。一般牛羊会产生温室气体,主要以甲烷的形式,打嗝、放屁、粪便……而蒙牛通过“现代牧场”技术把甲烷气体收集,和粪便混合后发酵,然后发热发电,把这些气体消灭。他们生产的就是低碳牛奶。

  再比如在零碳馆餐厅将使用可食餐具。“我们用饼干做刀叉,吃完饭可以连餐具一起吃掉;用冰块做杯子,里面可以盛放可乐。喝完,这个杯子会融化掉。”

  还有陈硕的研发团队设计出来的“零碳大富翁”游戏(碳册系统)也是为了增加趣味性的。将50个互动系统分布于零碳馆各个角落,参与的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生活节约细节(比如每个月水电煤使用量、来世博馆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结算出每个人的碳排量,并且发放碳凭证。以后,游客可以通过个人碳账号登录这个碳册系统,以自己的生活改变来计算自己的碳减排。而这些碳减排量也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被捐赠给世博会或者相应的碳慈善基金。

  艺术和设计是陈硕让普通大众接受高科技零碳馆的法宝。6月零碳馆将和中央美院第九工作室合作零碳家具设计节,7月零碳馆与一系列的媒体和文化机构组织零碳文化节,8月,零碳馆会举办零碳美食节,9月份零碳馆将和顶尖的时装设计师开展一系列环保的时装秀,让大家体验时尚零碳的生活方式。10月将展映一系列的低碳电影和纪录片。

  陈硕对零碳馆和碳减排事业有很多好创意,好设想。好设想得到实现当然令人鼓舞,不过也有遗憾,原先陈硕打算在零碳馆造6套样板房,征集6户普通人家居住,然后拍成纪录片,可是世博规定所有场馆晚上不能住人,只得作罢。

  陈硕的团队现在有40多人,他估计世博召开时会变成100人,到世博结束时达到120人。而他,正怀着改变中国建筑的梦想,与他们一起日夜奋战。

编辑:赵辉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