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去看世博了吗?”
“你吃饭了吗”几乎是中国五千年来一成不变的问候,无论是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甚至是下午三四点,如此问候,似乎也不为过。听到的无非是对方“刚吃过”“正要去吃呢”如此的回答。似乎也只有在中国,在这种特殊文化的熏陶下,才产生如此奇特的,能代替“你好”的问候。
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而我们虽将“衣”放在了四者的首位,却似乎更崇尚“民以食为天”。“你吃饭了吗”因此伴随着中国文化一直延续下来,而它的形成与中国旧社会落后的物质条件可谓无不关联。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低下,温饱才成了人们每天关注的焦点,以至于现在,大部分人虽都早已摆脱了困窘的生活,这种文化上的习惯依旧与我们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
今天,同样的这句问候也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成了人们打破尴尬,打破沉默的开始,一句不同于“你好”的特殊问候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然而,它有时也真的不过是打破沉默,一问一答的简单句式甚至成了我们的负担,问者无心,答者亦无意,因而,不等话音落地,我们已擦肩而过。
而每次教老外汉语讲到这句时,他们总是很困惑,我解释了一番后,他们更是不解:“那你们现在生活条件有了这么大的改善,为什么还是要将‘吃饭’一直挂在嘴边呢”,我于是陷入深深的沉思:是不是我们的问候语真的属于上一个时代了,又是不是这样过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应该与国际接轨了,还是说将“吃饭”挂在嘴边真的有些浅薄?
然而,随着世博的召开,发现这句历史久远的问候语更多地被“你去看世博了吗”取而代之时,心中的疑惑也慢慢解开。其实,这句全民问候语之所以一直没多大变化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吃饭”这件事,我们好像并没有多少可以共享的“大事”了。可今年的世博不一样,它带来了全新的,全民的话题。它的召开恰恰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契机同落后的过去说声再见,向美好的将来伸开我们迎接的双手。观世博不仅让我们观赏到了不同国家的风景,体会到了不同地区的人土风情,更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话题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你吃过饭了吗”,虽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问候,却过于单调与贫乏,它确有文化因素在里,但思想性不够,也就是说,这句全民问候语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个继续话题的环境,它仅仅停留在了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上;然而“你去看世博了吗”完全不同,它虽是近几个月新形成的气候,但它真真正正地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话题和的平台去阐述自己对观博的看法和理解,当人们问道“你去看世博了吗”时意味着接下去的话题其实已上升到了思想上的交流。我想,这样的问候语引起的谈话远比“你吃饭了吗”“吃了点什么啊”有意义多了吧。
当观博成为一种热潮,当世博成为新的话题,当某个热门馆变为人们孜孜不倦的谈论对象,我看到了世博给中国,给中国人烙下的印记。它,就这样成为了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的分水岭。
而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些,当世博结束后,我们的问候是否又会回到那句令人有些尴尬的话上来呢?以我看来,不会。因为,从世博中不难看出,现在的中国人心底里已有了与时俱进的心态。我们今后的话题也完全不会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会更多地从精神层次间展开,“你去看世博了吗?”或许会在今后的某一天被世界遗忘在那个角落,但它给人们带来的转变是巨大的,哪怕只是个桥梁的作用,它也一直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
今天,你去看世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