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上海迎来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盛况空前的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了饱览世界多元城市文化和最新科技成果的良机,也搭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展示现代城市文明发展成果和发展理念的大舞台。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是实力、创新、创意的角力场,是各国展示各自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的窗口。作为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创下多项世界之最: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自建馆数量最多,首次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志愿者人数最多,保留园区内老建筑物最多等。上海世博会为参展各方提供了精彩展示、深度交流、携手合作、促进发展的巨大平台。
回顾世博会举办主题的变迁,涵盖了科技、环保、生态、能源、文化、和平等各个领域,而上海世博会则首次以城市为主题,对于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巨大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毫无疑问,城市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醒目标志。一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城市化的历史。而对于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仅有着巨大的诱人发展前景,也是当前关键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世博会为我们启迪城市科学发展思路,梳理城市科学发展脉络,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大大强化了对资源要素的集约、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膨胀,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如何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梳理矛盾,更新观念,把握规律,应对挑战,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物质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要恒久面对的重大课题。相信,围绕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这一命题,精彩纷呈的上海世博会将带给我们丰富的启迪。
世博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鼓励着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更鼓励着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在这个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上,世博秉承着追求进步、激励创新、推动交流、重视教育等理念。其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建立在和谐理念基石上的的核心价值体系:世博会所有参展主体不分东西南北,国不分大小贫富,人不分种族肤色,都可以通过主题向世界自由地展现。它反映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同时在文化层面体现了它的国际性和现实性。综其而言,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东西则是文化。它是世博会的亘古不变的灵魂。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是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的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以及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其吉祥物取名“海宝”, 即意“四海之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2010上海世博会首次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即充分利用和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实现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有机联动,互联网将使上海世博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近年来,环保、绿色、节能、低碳等一系列名词成为流行词,也成为普通消费者追求的消费理念。而低炭、环保正是上海世博所倡导的。留心我们周围的生活,便会发现这些理念已深入人心,而且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滴,超市购物更多消费者愿意自带购物袋,一些饭店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家用节能灯被更多推广使用,环保、绿色、节能、低碳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借力世博这样一个契机,低碳、环保等深层理念将更深入人心。
人们不仅会问,低碳到底是什么概念?其实就在举手投足之间。每节约一度电,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买一件衣服,减排2.5千克二氧化碳;一天不开车,减排8.17千克二氧化碳……而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恰到好处地呼应了这个时代的需求。200多个创意展馆,80个城市实践案例,带来城市建设、人居生活的精神大餐。“诺亚方舟”、“广亩城市”等这些前瞻理念,将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展示未来低碳环保的宜居家园。
中国的世博,更是世界的世博,我们满怀激情去拥抱世界,而世界也有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去了解。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双向互通的。我们都期待明天,因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