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工人正在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 司伟 摄 图②:一款老年服务机器人在进行端茶杯演示操作。 徐勇 摄 图③: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圆满完成任务。 资料图片 图④:正在建设的中国最大海上风电场。 许丛军 摄 图⑤:中国“神箭”整装待发。 资料图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创新大旗,更新发展观念,转换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理论创新体系,创立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凝聚了最广泛的社会共识,集中了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发挥了最强大的制度优势,为中国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强劲动力。
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成时代的行动指南
进入新世纪,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发展起来后凸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
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变革、理论创新为先导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旺盛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巡视员张宁说,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科学发展观,它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核心和统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理论创新体系内容丰富、开放包容、宏大广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思想助推着中国经济腾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创新成果塑造了神清气爽的中国风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国际战略思想勾勒出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等党建理论的创新则继续丰富着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都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十八大代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说。
“回头看海南农垦的改革之路,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披荆斩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代表、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说。
总结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这样概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一原则;始终站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这一立场;始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始终追寻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一目标。”
体制机制创新:
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体制机制的创新则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实践表明,机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机制的创新。
那么,什么样的机制体制才是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大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公司从立项、建设到投产仅用1年零4个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行政审批大幅度‘瘦身’。”广东的一位企业负责人说。10年来我国已先后分6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
不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速,这10年,经济领域,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深化投资、财税、价格、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从未停歇,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政治领域,包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全面部署逐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步前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就令人欣喜;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强化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职能、努力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补偿机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创新完善……
十八大代表、海航集团董事局董事长陈峰感慨:“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要持续创新企业体制、机制,这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