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大河上下,何日解隐忧?——代表委员聚焦水安全

  时间:2006-03-06 10:57    来源: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松花江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盘点着近期发生的这一起起工业水污染事件,代表委员们表示出深深的担忧——还有多少像“吉化”这样的“地雷”,潜伏在大江大河沿岸?

     大江大河身陷化工企业包围圈

     国家环保总局近期拉网式排查表明:我国有2万多家石化企业,其中布设在七大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就有5379家,年排废水26亿吨。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对此忧心忡忡:“这种布局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春节后国家环保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整治环境隐患的行动:排查127个隐患项目,挂牌督办11家企业,严肃查处10个违规项目。

     来自黄河上游的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介绍:“我在调研时发现一家企业向黄河每年排放污水500万吨以上,平均每天约1.5万吨。目前,这家企业共有两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小时可处理320吨,每天有一半的污水不能处理,只能排入黄河。”

     “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颗‘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被引爆”。全国政协委员陈英旭的话一针见血。

     王锡武代表说,黄河兰州段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仅兰州市年排放生活污水就达1.22亿吨,污水处理率仅为25%。她说:“更为可怕的是还有一家铜冶炼厂每年排向黄河的污水达到2540万吨,其中的重金属排放量高达1100万吨,危害性最大的是砷、镉、铅。”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化工企业2.1万多家,其中沿长江、黄河分布的就占50%以上。此外,珠江流域沿岸和松花江流域都分布有大型石化企业,辽河流域的辽阳、锦州也是石化集中区。

     污染隐患源于产业布局

     “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 周生贤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

     “各地方竞相上马重化工业项目,跟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有关: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高,延伸的产业链条长,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对GDP和税收的贡献最大。”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市长杨才寿说。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重庵代表分析说,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和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等因素,市场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需求,我国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大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历史阶段。

     李重庵代表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流域、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许多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忽视生态功能要求和环境承受能力,导致石化企业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今天的老污染,就是昨天的新项目;如果我们把不好这道关,今天的新项目,又将是明天的老污染。”周生贤说,环保部门将依法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尽快掌握、驾驭规划环评和决策环评的能力,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

     项目建设当以环保优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饮水安全问题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某个地方能否建工厂,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会破坏群众生活用水质量。”

     刚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解决的七大突出环境问题中,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排在首位。

     “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是造成污染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说,要想尽可能消除环境安全威胁,必须从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入手。他举例说,重化工区沿江布局,甚至在环境敏感区分布,引起环境专家的担忧,即使每个项目都是达标排放,但由于整个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许多大型化工园区或项目聚集在一起,还是会产生污染叠加效应,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陈万志委员建议,当务之急,应根据我国的环境容量制定出国家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这样即便项目能为GDP作再大贡献,如果没有环境容量的指标,也不能上马。

     “应尽快建立大江大河流域联网的环境预警系统。”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凌云县县委书记韦瑞灵说,有了这个系统,江河上游城市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可以及时与下游城市间互通信息,并尽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因此造成的损失。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