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卿代表:政府在减负 社会在增负
“农民的减负增收是我最想呼吁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来自吕梁贫困老区的代表,山西团的段丽卿认为:现在是政府在减负、社会在“增负”,发展在“加负”。
段丽卿代表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温家宝总理提出要亲民、爱民、惠民,老百姓从心底里觉得特别满意。近年来,一系列的增收减负措施相继出台,减免农业税、中西部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等等对于减负增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西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对于很多吕梁地区的农民兄弟来说,就“等于给他生了个好儿子”。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为农民减负增收,但是随着整个社会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民的负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负担又有加重的趋势。以教育为例,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素质,来最终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许多农民千方百计地想要孩子到城里面好一点的学校上学,甚至有母亲陪着孩子来上学的。但是城市里并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来为这些孩子服务,不得不用各种门槛,诸如户口和高额费用把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另外,除了直接可见到的物质负担,由此带来的隐性的、心理上的负担也在逐渐地加重。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日不进步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并不只是存在于都市白领心里。对于农民来说,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少,适应外界变化可能会是一件比城里人更难的事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就可能不断地加大城乡差异、代际差异,填补这种越来越大的“鸿沟”需要的投入,特别是金钱的投入,也正在逐渐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种负担。
段丽卿代表建议:对于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以提高农民素质、挖掘农村潜力为主线,以扩大农民就业为突破口,继续坚持减负增收的各项措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首先要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现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种技能培训,中央强调的比较重要,但是地方上并没有完全贯彻下去。其次,要挖掘农村的潜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第三,要认识到虽然外出打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出不去的农民在很多农村都是多数,留下来的农民怎么办,要靠发展乡村企业来致富。第四,很多农民工进城里找不到事干,只能做粗活重活,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就干不来,还得依靠提高素质,才能让进城的农民工真正增加收入。
吴金印: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为记者开门的吴金印委员依然保留着基层干部的本色,着装十分简朴,脸上是憨厚的笑容。经过简单的寒暄,不等记者发问,吴书记的话头就转到了他最关心、感触也最深的新农村建设上。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顺应民心的重大举措,非常及时”,这是吴书记重复得最多的话之一,“中央精神在全镇传达以后,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欢欣鼓舞,大伙儿的积极性非常高。”坐在对面的记者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位当了40多年农村基层干部的老人的激动情绪。他接着介绍说,在他当书记的河南卫辉市唐庄镇,一共有30个村9000多户农民,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住进了别墅般的新居,“建这样的一个新居至少要七、八万元,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户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增加农民收入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能盲目抄袭别人的模式,也不能只作表面文章”,这是吴书记反复强调的另一句话。当初也正是这位老共产党员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才带领大伙儿走上了富裕路。他回忆说,唐庄镇地形十分复杂,西边是山区,石头质地好,市场前景广阔;东边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但土地面积不多;北边是丘陵地区,气候干旱;南边是平原,土地相对肥沃。因此当初制定的方针是“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作文章”,以建材业为支撑,以运输业为依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举。目前全镇建材业每年的产值上亿元,运输业也能带来几千万的收入,东边水浇地上塑料大棚种菜的每亩收入能上万,经过几年生产发展的积累,全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吴书记最后还提到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问题,他认为应该培养基层干部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能过分看重自身的待遇。基层干部应该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抓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干群矛盾才能迎刃而解,农民生活富裕了,干部才能有威信基层组织才能有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