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说
 
 
 
代表委员批评争辩蔚然成风 质问让两会更具活力

  时间:2006-03-14 15:09    来源:     
 
 

   随着两会逐渐接近尾声,对此次两会的总结、盘点开始现诸媒体。人们发现,在诸多“亮点”之中,更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代表委员较真,批评、质问、争辩蔚然成风。

  例如,对高额的行政成本,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忧心忡忡地表示:“我们不少党政机关在用钱上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之快,行政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一些代表委员炮轰垄断行业“福利腐败”,发出了“谁给了你‘免费午餐’”的质问。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直接向药监局领导“讨说法”,提出药监局要对看病贵负责。一些委员代表的发言甚至非常尖锐,如全国政协委员郭松海批评个别地方政府“政绩工程”时说:“票子白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蔡玲用“宁愿呛死,也不饿死”,批评以GDP增长为惟一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

  这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让两会会风为之焕然一新,通过媒体看两会的公众,都普遍感觉到“两会新闻越来越好看了”。

  人们曾经习惯于那种缺少批评、质问、争辩,一团和气式的议政方式。但也要看到,民主不仅意味着肯定、建议、协商,也意味着对话、辩论、批评、质问,民主不仅仅是统一式的、多数同意式的,也是博弈式的、激烈争论式的。

  两会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权威论坛,本就是各种观点依法发表的地方,人们应该宽容不同论政风格的存在。因为不管是友善地表达观点还是尖锐地表达观点,其立足点都是为了国家利益,都是在反映人民的呼声。只不过友善地表达是为了让有关方面更乐于接受,尖锐地表达是为了让有关方面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它们殊途同归,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都体现出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不可否认的是,质问、批评等猝不及防的发问,可能会让有些部门一时难堪,但这些部门不应因此背上心理包袱,毕竟“责之深、爱之切”,代表委员的质问,不但是一种热切的期盼,更是一种督责,因为站在他们背后的是人民群众。对此,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理解,并负责地进行解释和回应,把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

  可以注意到,此次两会出现的“质问之风”并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这与近年来全国两会日渐浓厚的言论宽容氛围有着递进的关系,如何让这种氛围继续保持下去,如何确保代表委员自由发言,鼓励更多代表委员说真话,还亟须解决相关制度保障问题。

  前几天,媒体热议的加强质询制度无疑是制度保障的重要一环,此外,还应尽快建立辩论制度。早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就曾指出:“将来在代表大会上要建立辩论制度……这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辩论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在争鸣中求共识,有利于汲取群体的智慧,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这显然是两会制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据报道,此次两会首次安排了议案辩论时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个国家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国家内在持久的活力,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民主论政的氛围。我们相信,越来越民主、开放、宽容的两会会风,将推动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来源:新京报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