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说
 
 
 
写在"两会"召开前: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时间:2006-03-03 11:39    来源: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随着“十一五”规划的确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都为新的一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这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都将继续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也越来越难以为继。未来5年至15年,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增长,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因此,今年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从根本上转变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代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新的利益导向环境,切实转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来,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当前首先要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切断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效率低下的体制性根源。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协调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发展规模经济,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其次,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特别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高技术产业。要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技术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和市场潜力大、能源和资源消耗少的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成为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循环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加强市场准入和税收等手段的扶优限劣作用,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引导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适度、合理开发资源。要改进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和各行业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下功夫。要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抓紧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第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要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能力。要落实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要求,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把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到境外投资,扩大我国发展的市场空间,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可以相信,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将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效益将会有较大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会大大增强。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