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30日电 联合早报今天刊发评论员杜平的文章说,中国国际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不仅在国际贸易中,而且在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中国的支持,需要倚重中国的分量。
文章说,在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国际身份一直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者,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开始以灵活策略处理某些重大国际事务,但其国际身份和角色定位依然维持不变。然而,最近若干年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不断上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交织越来越深广,因此,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往往会感到受到角色的局限。
对世贸争执适度超脱
自从在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再次受到考验。在道义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理所当然地应该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维护它们的利益。但是,基于维护国际体系的责任和自身利益,中国又必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保持平衡,不能支持、参与和激化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 在世贸组织2003年坎昆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为农产品和服务业贸易发生激烈争执。当时,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1国集团,在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国的领导下,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全面对抗,最终使谈判以失败而结束。
今年12月中旬,世贸组织在香港举行部长级会议。作为东道主国家,中国对两个阵营之间的争执采取谨慎姿态,避免继续给人以“第三世界领导者”的印象,尤其避免让发达国家错误地认为,中国企图领导和利用发展中国家,来挑战和改变现行的国际体系。
两个阵营之间的特殊身份
文章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才四年,虽然在很多方面还在适应和调整,但从中获得的利益却超出了预期。从近年来世界贸易的格局来看,尤其是从中国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事实来看,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一事实证明,全球化并非必定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现有贸易体系必须得到维护。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既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同时又强调各方都应该作出妥协的原因。
文章认为,中国在世贸谈判中采取的这种姿态,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其国际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根据中国政府在12月20日公布的首次经济普查的结果,2004年度的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越了意大利,从世界排名第七变为第六。而根据经济学家们的粗略估计,中国今年的GDP总值将很有可能超过法国、甚至英国,从而再往前迈进一至两步。
文章说,当然,以人均收入和社会整体状况来衡量,中国依然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但就经济规模来看,它却足以跻身于七大工业国之列。中国就像一个刚刚进入“变声期”的少年,既不是嫩弱的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成熟的发达社会。这种非此非彼的发展阶段,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必须发出独特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