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峡西岸”
 
 
 
实录: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 嘉宾:温铁军 徐谦

  时间:2006-03-08 13:3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图中),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徐谦(图右)3月7日22:30做客福建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从北京看西岸》栏目组就“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话题与主持人畅谈,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从北京看西岸》两会特别节目《海峡西岸乘春风》。也欢迎两位嘉宾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你好!近些年,“三农”问题一直都被认为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因此它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讨论的一大焦点。那么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和我们九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福建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应该怎么走,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主持人:徐谦书记你是长期在农村基层,对“三农”问题应该有着很直观的感受,你对这个战略决策直接体会是什么?

  徐谦:就南平来说,这几年南平农村应该说发生了比较多的变化,南平农民的收入也有比较高的提高,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实际上城乡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总体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度的情况下,提出这么一个战略,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相当有利的。

  主持人:温院长应该是对南平挺熟的。

  温铁军:去过。

  徐谦:他去我们那儿去做过调研。

  温铁军:对。

  主持人:现在提出来建设新农村还有一个方针就是“坚持多予 少取 放活”,重点放在“多予”上。

  温铁军:是。

  主持人:那为什么强调这个重点?

  温铁军:我想“放活”这一条,应该说各地各有千秋,大家都做这方面的工作,“少取”在2004年中央宣布免除农业税政策以后,那么“少取”这条估计大部分地方也都做到了,当然工夫就要下到“多予”上,我们知道“多予”这一次是确实真金白银,财政要增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要让农民他的国民待遇有明显的提高,这就是教育也好,医疗也好,治安也好,管理也好等等,方方面面的公共开支都应该由各级政府财政承担,这是“多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徐书记咱们南平这边的做法呢?

  徐谦:实际上这几年福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包括了路,电,水,通讯,电视,就是我们统称“五通”,除此之外还有农田基本建设,其次就是我们讲的公共服务方面。

  主持人:最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这些方面事情。

  温铁军:对,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

  主持人:那么现在建设新农村两位觉得最难的地方在哪儿?

  温铁军:这个你要我说的话,这次新农村建设基本原则应该是八个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只要中央下了决心,为了推进整个宏观战略的转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历史任务,统一全党思想,那么政府主导这一条有可能逐步做到的,麻烦,难点,重点都在农民这个主体,怎么能让农民有积极性,怎么能让农民投入,怎么使得农民被调动起来,这个是当前最难的事情。也不能怪现在这些正在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为什么呢?以前我们没有免税之前,很多有关部门它是去收钱的,因此客观上像老百姓说的那个话,干部把农民家里的狗都给跑熟了。

  徐谦:必须要有农民的积极性,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点是尤其是政府需要很好把握的,你不能大包大揽。

  温铁军:是啊。

  主持人:但这个度很难把握?

  温铁军:中央的一号文件,2月21号发布的,明确给出了政策界限,就叫做“五要五不”,其中主要针对的就是以往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甚至有些地方提出叫逼民致富,政府来大包大揽,搞形象工程,强迫命令,盲目攀比,一刀切,这些过去的毛病,这次我看一号文件完全直接地把这些问题点出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不能怎么办。

  主持人:这之前南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面,它可以说是做了比较前瞻性的一些探索,创造了有名的“南平机制”,比如说向村里面下派科技特派员,派流通助理员、村支部书记等等,它有一些很好的做法,现在已经在福建省甚至在全国都已经推广,不知道温院长你对“南平机制”怎么评价?

  温铁军:我以前调查的时候,当时就非常振奋。为什么呢?派下来的干部是相对比较干净的,跟地方村里面,宗族也好,宗教也好任何其他的没有什么瓜葛和利益冲突的。所以他能够走村串户,他能够去贴近群众。所以这些干部下去以后,跟地方的比较健康的制度资源相结合进行一次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它有效的把那些老大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我们觉得它的科技特派,金融助理,流通助理等等这些做法,有机地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给我很大的一个教育,后来我在很多政策建议中我强调,单一的农村政策很难起作用,一定是综合配套农村改革,否则单一政策往往可能事倍而功半。

  主持人:现在我就想你能不能给徐书记支点招,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温铁军:刚才我觉得徐谦书记讲的很好,就是凡属于有下派干部的地方都有明显的资源转移到农村这样的效果,这都是我们当时就看到了,今天看来效果更好的这么一种经验,但是只有自上而下还不够,我们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我们现在说农村就剩下“386199”部队,指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如果我们把妇女组织起来建立妇女协会,把老人组织起来建立老人协会,他们能够自主去化解很多农村的矛盾,不必一定是动用上面很高成本的行政力量。

  徐谦:温院长他这个很有前瞻性。另外还有一个政府改革,政府自身改革实际上认为还很艰巨,特别是乡镇这一级的,它实际上在职能转变方面还得做很多的事情,从以前的我们讲的“多取”,到现在的“多予”,它怎么转,它的政府的工作定位是怎么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说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是政府必须要做它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说到这儿,目前福建正在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那么这当中福建的新农村建设,那能不能也指点一二?

  温铁军:我首先第一呢是强调我自己几十年来是一个调查研究工作者,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倒是希望如果想听听我说什么,不凡记住实事求是,对各地来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千万把握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五要五不”,按照中央五中全会提出原则叫“稳步推进,试验试点起步”。

  主持人:最后请两位用一句话来谈谈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也好、建议也好?徐书记先?

  徐谦:最后一句话从实事做起。

  温铁军:一句话,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农民是否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精彩的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润农业,让公共财政的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让公共财政的和风更多地惠及农民,相信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海峡西岸的新农村建设,将会是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优美画卷。好,非常两位嘉宾来到演播室参与我们的节目,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从北京看西岸》——远观,另一种精到

  《从北京看西岸》是福建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制作的一档“高端”电视论坛,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应运而生。走进节目的是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官员、北京高校及中国权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发掘正在福建发生的新闻事件,揭示其在全国大背景中所蕴涵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