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透过视讯直播方式,对在东京召开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年会发表谈话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只有台湾人民才有权利对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作决定”,并“诚恳的呼吁和鼓舞大家,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言一出,举世哗然。因为,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虽然自陈水扁上台以来,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政治僵局迄未能破,但近一年来,两岸之间的口水战明显减少,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如:在台湾遭遇20年未遇的水荒时,大陆及时表达愿意全力以赴提供生活用水的善意,并对马祖岛居民提供了救命水;华航客机失事后,大陆动员一切力量连续一周协助打捞遇难者尸体和飞机残骸;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经贸商业活动及各项交流,呈日趋热络景象;陈在5月间刚发表所谓的“大胆谈话”,示意将开放民间与大陆商谈开放直接三通,等等。
有人说,陈违背诚信原则,上任时说奉行“四不一没有”(即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其中包括“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公投”,现在却食言而肥。有人说,陈一路走来,摇摇摆摆,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不知哪一个真,哪一个假。更有人怀疑这是因中国和瑙鲁建交选择陈就任民进党主席之日,令陈恼羞成怒,一时情绪激动所为,等等。笔者不否认上述说法,但笔者更想说的是,陈水扁虽然善变,惟其主张“台独”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所变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策略而已。翻开陈的从政史,人们不难发现其“一边一国”说的出现自有其渊源。
早在1989年,陈甫当选增额“立法委员”不久,时值台湾出现第一波“大陆热”,陈曾到祖国大陆参观访问两个星期。回台后,凭着民进党固有的“台独”情怀和对大陆的集体偏见,加之对大陆情况的一知半解,陈于同年10月提出所谓《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条约草案》,将海峡两岸定位为“互不隶属的两个国家”。2000年2月,陈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重申,这一构想“至今并没有任何改变”。这是陈“一边一国”论思想的最早写照。
1991年10月,在民进党确立“台独党纲”的过程中,陈力促“台独”目标与“公投”挂钩,对该党最终通过这一党纲起了关键作用。1997年,面对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形势,陈声称“公投入宪”是“台湾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并坚持将“公投入宪”作为“修宪”的优先议题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换。1999年竞选连任台北市长落败后,陈更明确强调,台湾未来“只有人民才能决定、选择”。
为了确立台湾所谓“独立的国际人格”,陈一直狂热鼓吹两岸为“两个华人国家”。1997年3月,陈公然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国家”。1998年初,陈以台北市长身份访美时又声称,“台湾、中共,一边一国”,“为了台湾的前途和未来,台湾应该独立”。在落选台北市长后他声称“台湾、中国,是互不隶属和互相独立的两个华人国家”,“愿意站在同为华人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思考两个华人国家可能产生的特殊关系。但这种特殊关系,必须以对等互惠、互相尊重、和平共处、民主自决为前提”。
为了反统促独,陈力拒“一中原则”暨“九二共识”。“一中原则”,指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分割”。为了最大限度地包容台湾同胞的感受,2000年,大陆方面特意将其中第二句话修正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大陆从未对台湾同胞说过,“一中”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在某些国际场合,因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作代表,大陆才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代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九二共识”,指的是两岸两个政府授权的民间中介机构——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在香港达成的关于“海峡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了抵制“一中原则”,陈水扁刻意将“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歪曲为“消灭中华民国”、“台湾成为地方政府”等。2000年6月陈说,“中共所谓的‘一个中国’原则指的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是台湾人民所无法接受的,如果我们接受,‘原则’就会变成‘结论’,我们绝不会陷入这样的框架与陷阱”;“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2001年11月声称,“如果同意亡国,就去接受 ‘一中各表,九二共识’”。为保护台湾不成为特区,要拒绝“九二共识”。
陈一贯反对“一国两制”和“三通”。1998年陈曾强调,“台湾绝大多数人不会接受一国两制,也不会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或并吞台湾。台湾应是一个独立国家。在主权问题上我们不应让步。”2001年5月陈又声称,“绝大多数台湾人民无法接受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一国两制”。在两岸直接“三通”问题上,1997年初陈曾声称,台湾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利益超过商业利益”,“三通是台湾最后的筹码”,不能轻易抛出,甚至主张对到大陆经商的台胞课征“国家安全税”。陈上台后,推动金门马祖与厦门福州之间的“小三通”,实乃台湾民间特别是工商界强大的压力所致,并非陈的“台独”立场暨对大陆的敌视态度转变。就在“大胆谈话”发表后不久,陈即宣称,“再怎么样地过热,大陆热总会降温的,不可能一直持续热,热得不停,热得要命”。果然,不到两个月,当他就任民进党主席、党政大权一把抓的时候,即显示出其“庐山真面目”了。
其实,即使在陈的“五二○”就职演说中,所提到的“四不一没有”也是有前提的,即“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仔细推敲该项说法全句,陈水扁其实什么也没有保证。因为在“台独”势力活动仍猖獗时,“中共绝不会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此,按陈的逻辑推论,此句台词即可改为:“在本人任期之内,如果中共不放弃对台动武,本人不能保证……”,于是,所谓的“四不一没有”也就不存在了。综上所述可知,陈的“台独”立场其实一以贯之,并不矛盾,矛盾的只是他表现出来的策略手腕,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而“万变不离其宗”。观察陈水扁,不仅要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不仅要看他一时的表现,还要看他一贯的表现;千万不要被一时、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上了“台独”分子的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