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吁签两岸“和平协议”。将“和平协议”字样首次写入中共指导性报告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
台湾《中国时报》近日社论指出,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首度写入“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在语言风格上完成从“终局论述”到“过渡论述”的改变,相当程度上透露了北京对两岸思维风格的改变,展示了架构两岸互动模式的全新棋局。社论还说,对北京而言,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做为未来两岸关系的指导框架,包含了诸多不应轻忽的意涵。先就文字修辞部分论,中共领导人过去对两岸关系的提法,一直维持在“和平统一”、“和平谈判”等类似终局状态的语言风格,而“签署和平协议”则是首度在语言风格上,改以过程与程序的形式加以论述,这种从“终局论述”到“过渡论述”的改变,相当程度上透露了北京对两岸思维风格的改变。这种改变同时也表现在另一个层面,即此一倡议不仅积极响应了民进党所提过的“两岸签署稳定互动架构说帖”,也参考了连宋在北京参访期间所发表的几个公报内容,也等于说,这个倡议是有在寻求两岸在这个课题上的最大公约数。
有人问“金久皓老师:您作为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研究的青年学者,怎样评价吁签两岸和平协议这一提法呢?”,我认为:
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吁签两岸“和平协议” 是历史进步,是中国大陆领导人在决策思维上的创新突破,对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抛弃内战冷战思维,争取和平前景,,寻求两岸和平之路是海峡两岸领导人必然的历史选择。从1949年前国共内战到1949年后两岸军事对峙至今,这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搁置历史争议,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谋求民族和人民利益最大化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