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政协共收到委员提案5430件,提案内容丰富,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组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
这些提案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带此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11日采访了三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委员——王显政、孙丹萍和柳萍。
王显政:一则“小新闻”引发的“大思考”
在今年政协的众多提案中,有一份《关于“十二五”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建议》颇为引人瞩目,这就是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王显政提交的。
据王显政介绍,从早年云南煤炭厅厅长到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再到山西省分管煤炭的副省长,从国家安监局局长、安监总局副局长再到如今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自己“与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对有关煤炭的消息十分敏感。在参加两会前夕,海关总署公布的一个数据让他揪心: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再创新高,达到1607.8万吨,同比增长438.3%。
“我国去年的煤炭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成为煤炭纯进口国,今年进口量再增,这让我这个‘老煤炭’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按照当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以煤炭为主的中国能源能否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王显政说,“由此而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而且要加快转变。”
那一天,他几乎一夜未眠,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酝酿这份“十二五”煤炭工业如何发展的提案,提出“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推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孙丹萍:由两个电源接口想到一个产业
来自广东省电力开发公司的孙丹萍委员,今年递交了多份提案,其中《关于加快电动汽车产业规范发展的建议》被确定为会上重点发言之一。
“这份提案是我在参加一次研讨会时,受到一个园区里的两套电源接口的触动写出来的。”孙丹萍介绍说,那是在去年11月份,她到深圳参加一个由国家部门组织的新能源投资研讨会。为展示中国的低碳发展决心,深圳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并把“大运中心”作为展示深圳低碳发展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