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丢掉“状元情结”

时间:2010-03-12 09:5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姜琳)“我们的教育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或优秀考生,许多教改试验班被异化成为‘高考尖刀班’‘竞赛尖刀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状元情结”。

  “这是自废除科举制度以来最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在刘长铭委员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对人才标准的重新选择,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必须确立的教育价值。他通过统计发现,中国的科举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的总人数大体相当,可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二者绝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我们的‘状元情结’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许多学者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应试策略的研究,还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考试成绩来展开的。在这种理念影响下,考试成绩提高就成了教改试验成功的标准。”刘长铭说。

  刘长铭表示,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用学生的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与不足。中学教育甚至大学本科教育,都应主要着眼于为学生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

  刘长铭认为,考试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必强。就目前来讲,因为面对高利害的升学考试,重复训练是最有效的应考策略。可是这样的训练也会使学生强化了与这些知识相关的范式,甚至会使学生失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求异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兴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刘长铭给记者举例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他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探索与思考。我想,这是一个人能否成为大师的关键。”

  刘长铭表示,我们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例如少年班的实验进行了大约30年,学生参加国际学科竞赛也有差不多同样长的历史,而且成绩骄人。这些学生可以说都是当时全世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不少人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如最初所期望的那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仅把竞赛奖牌当成进入大学的“敲门砖”,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下去。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这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因而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刘长铭说。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