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寻全球化时代世博会的意义与出路

时间:2010-03-10 08:59   来源:新华网

  诞生于1851年的世博会,比现代奥运会还年长“45岁”。这件缘自西方的“古董”,由于在全球化环境下参展方、参观者的减少,曾一度被视为“走了下坡路”。而今,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50多天,人们在谈论上海世博会能为中国带来什么的同时,也注意到上海正在改写世博会的历史。

  “中国申博成功初期,有一种观点认为,将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一起的世博会已经过时,互联网本身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也有人推断,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动用国家财政参展世博会,所以这个曾经的‘世博大国’极可能缺席上海世博会,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对世博会也并不怎么感兴趣。”

  “事实证明,这些观点并不正确。”自2001年起参与中国申博工作的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这样评论一些反对的声音。

  人们习惯以参观人数、参展方数量乃至金银奖颁发之最等来衡量一届世博会。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预计上海世博会的规模和参观人数两项指标,都将创造历史纪录。”

  截至目前,上海世博会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半年会期预估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美国尽管“姗姗来迟”,但展馆工期紧凑。在此次中国两会上,外交部长杨洁篪宣告,有近百位各国政要计划到访上海世博会。

  回顾注册类世博会的“历史版图”,欧洲、北美和极个别的亚洲国家曾经“密集”举办世博会,而非洲、南美几乎没有世博会的足迹。

  “世界的发展在向东方倾斜。”全国政协委员、见证中国申博历程的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说,过去,世博会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办,现在第一次由世界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来主办,这反映了这个世界在变。

  “世博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作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周汉民对当年申博时中方承诺的1亿美元参展援助计划记忆犹新。他说,这笔来自东道主的资金,力促发展中国家在参展过程中“不掉队”,这一援助金额在世博会历史上堪称最高纪录。“世博会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盛会,也是世界文明的荟萃,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大量的文明成果与世界共享。”

  “中国申博成功后的7年多时间内,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量从89个增加至156个,新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周汉民说:“中国元素为世博会、为国际展览局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周汉民指出,平等和创新是世博会永恒的主题,即使在互联网“膨胀”的今天,上海世博会依然会是一次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的盛会,也是试图回答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的盛会。

  “世博园区就是一个‘地球村’,在这里地球变得‘扁平’起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说,对于不同的时代而言,有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今世博会所能表达的内涵一定与过去有所不同。

  “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潮流。”王战说。

  他认为,全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看到并把握新一轮“革命”的契机,是世博会对当下世界发展的现实意义。他说,在世博园区,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将体验到不一样的未来城市生活形态,即将掀起的“头脑风暴”是世博会的价值所在。

  为治愈“城市病”寻找“药方”,被视为世博会未来的另一发展方向。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创造了把“城市”当作展品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意味着各种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紧张、人口膨胀、城市污染、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城市解决之道将一一呈现。

  洛塞泰斯说,世博会第一次以人类城市生活为主题,这是一个创举。他认为,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以后的世博会都会继续探讨这一主题。而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和沟通,是互联网所不能取代的。”周汉民说,相反,网络的作用反而会无限扩大上海世博会的世界影响。

  事实上,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恰逢多个“转折”。“绿色革命”、城市化浪潮背后,中国是世博会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改革者”。

  周汉民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尚且曲折,但或许世博会就是一个转折点,它将为未来提供一种指向。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