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陈芳)我国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如何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本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提出了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力度,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杨建忠代表表示,要加大企业的研发创新力度,建立起企业的科研机构,实现快速新成果转换,制造出高档次、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同样一根钢丝绳,普通的卖七八千元,而巨力的超高强度钢丝绳却能卖到2万元以上;同样是软锁具,普通的每吨不到2万元,而巨力的超大型、超长度的软锁具却卖到5万元/吨。高附加值从何而来?源自科研团队的创造力。”杨建忠代表用一组对比数字,阐释了自主创新的力量。
“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说到科技研发与创新,就感觉那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事,其实民企的壮大与创新密不可分。” 杨建忠代表说,巨力索具从生产单一产品发展到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最专业的索具制造公司,得益于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通过招聘人才、培养人才,技术力量逐步增强。目前巨力已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工程中心和国家认可的实验室,企业内部技术改造每年超过200项,60%以上的中国吊锁具标准都是由巨力牵头起草和参编的,企业在标准制订上的“话语权”与企业多年坚持研发创新密不可分。
杨建忠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在沃尔玛超市出售的产品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制造”,而且其占有率每年都在增长,这个趋势非常喜人。但成绩背后隐含的内容也令人担忧,因为在这些商品所产生的利润中,中国工厂所能获得的仅为10%,其余90%都被国外的创造公司或者设计公司拿走。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产品档次是重中之重。”杨建忠认为,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力度,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然之路。要实现这一路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解决中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不衔接,生产、科研“两张皮”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都有很多很好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但是许多都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很难转化成商品。即便实现成果转化,企业的成本也非常昂贵,转换技术也非常单一。
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档次还不高,附加值偏低。很多产品技术都是拿来即用,互相模仿,低价竞争。从而导致一些高档设备、特殊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需要进口,而我们出口的相当部分是原材料、半成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与科研院校实验室缺乏真正的实质性合作,尤其在民营企业中更是如此。
杨建忠认为应该尽快将这种不衔接转化成对接,形成产、学、研体系平台。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建立自己的产品实验室。虽然去年国家拨付了200亿元的技改资金,但是很难到达民营企业手中,政府在这方面仍要加大扶植和支持力度。
杨建忠代表建议,国家应用政策鼓励引导科研院校与民营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平台。积极支持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用税收、补贴、奖励等多种政策支持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改造;鼓励企业用国产设备和自己研发的设备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引导企业发展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