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敌对心理上升 自尊水平大幅下降
过去十多年,中国青少年越来越脆弱
——政协委员提案聚焦青少年人格危机
提起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培养教育问题,两位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拿出了两份相似的提案,都对我国当前青少年的精神面貌状况表示担忧。
青少年人格素养教育缺失
上海一位部级干部的孙子,不喜欢读书,父母亲批评他不读书将来只能做农民,结果他说读书干什么,大哥哥、大姐姐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在调研中,上海这名9岁儿童与父母的对话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颇为震惊。这个孩子还告诉他:“将来爷爷奶奶去世了,一套房子给我,外公外婆去世又留给我一套房子,爸爸妈妈再留一套房子给我,我会有3套房子,今后出租的话,我躺在那里都可以生活。”
林嘉騋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对青少年精神面貌、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统计显示,我国18岁以下人口约有3.67亿,其中0~25岁的独生子女有1.26亿人。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大部分青少年享受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在下降。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潘贵玉拿出了一系列的调查数据。
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从1997年到2007年却下降了11%。
我国19岁以下青少年平均5%~10%的男孩、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1998年以来,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中期引产的女性一半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占14%。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超过了30%,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上升趋势。
“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对青少年人格层面的担忧。”潘贵玉说,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究竟是在做加法还是在做减法?
近期,美国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拜金国家。这项涉及2.4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有近半数的35岁以下受访者都认为“金钱代表成功”。
在此之前,青少年自杀事件和网络、手机涉黄事件等频繁见诸媒体,都让潘贵玉忧心不已。
“现在有关青少年的新名词太多了。”潘贵玉说,有些青少年宁愿做“啃老族”也不愿自食其力,甚至谈恋爱都要父母代劳;有些女青年宁肯当“二奶”,也不嫁穷人;“富二代”觉得自己就是贵族,可他们就是缺少精神;还有“农二代”,他们的农民工父母的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