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委员代表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九龙仓集团主席、会德丰集团主席 吴光正]我的发言题目是《应对金融海啸扩大内需展开改革开放“第二浪”》。
在这次全球金融海啸中,金融机构的亏损估计高达3.6万亿美元,全球性的“三角债”无法及时清算,导致许多银行国有化。全球整体需求下降,生产力过剩,我国也受到波及。“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之一。预计在下一个20年,我国将成为有75%城市人口的现代市场经济体。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扩大内需,从“创造供应”转向“创造需求”是大方向。一、稳定汇率和价格市场化。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能(Ronald Mckinnon)一项长期研究的结论是:汇率变化无助于中国降低外贸顺差。其实,汇率的波动对企业是一个额外的风险,稳定的汇率有助企业将其资源、精力、注意力集中起来,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而不是在规管价格的环境下盲目地扩张产能。
对产业升级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建立资源行业的产权制度、开放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由于产权不清、价格管制,目前内地许多资源行业价格普遍偏低,需要政府提供补贴。这种补贴表面上创造了就业及利润,但实际上却令出口产品价格太便宜,间接地补贴了全球的消费者,这是不可持续的。更何况任何价格偏低,都会导致浪费和低效率。
有人或许会问,现在是不是开放价格的时机?在当前,宏观经济最大的隐患是“通缩”而不是“通胀”。要在开放价格的同时,提高老百姓(尤其农民)的收入和津贴,“双轨”进行,便不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更明显的,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有一定风险的,同时大量外汇储备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国必须在将来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是人民币国际化,其中包括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可自由跨境流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等重要目标。多年来,香港已与国际金融市场有效接轨,在金融海啸后,不妨以香港为试点,积极加快发展人民币相关业务,让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这有助于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降低税率及储蓄率。过去几年,我国税收增长都在30%的水平,远远超过实际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学者蒙代尔(Robert Mundell)不久前建议美国政府把企业所得税由35%降低至15%,认为这是“对症下药”的一个重点。此外,德国等也已出台了减税方案。
透过财政及税收措施,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费,可提供扩大、创造及优化“内需”的基本条件。如大幅减低个人所得税,包括向中等收入阶层减税,将有利于扩大内需及刺激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相反,高税率则会打击内需和投资,并流失税源。
目前中国的储蓄率有“三高”现象:(一)政府的储蓄率高,中央已果断地出台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相信还有上调的空间。(二)国民的储蓄虽然居高不下,但占国民收入比例其实有下降趋势。由于银行的储蓄息率偏低,将不能为国民带来财富效应,因此,消费者仍然不会有足够的信心增加消费。这是“扩大内需”的一大障碍。(三)企业储蓄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攀升,企业可支配收入占GDP由1992年的11.1%,上升至2007年的22.9%。能把企业庞大的储蓄转化成有效益的投资,将有助于“扩大内需”。
在国库收入方面,应当解决三个问题:(一)理顺资源产权不清的问题,合理地征收资源税。(二)让国民合理分享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利润。(三)许多国家的国债占GDP的比例在100%以上,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我国在这方面包括去年新增的国债,占GDP的比例仍在20%上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
全球金融海啸带来了“危”,也带来了“机”,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现在要抓住百年罕见的机遇,积极推动改革开放的“第二浪”,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我国可在下一个30年内实现全面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