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杨金志、仇逸1月15日报道:“国家、市里出台了很多好政策,‘XX条’、‘XX条’,但是因为落实不力,一些企业没有感受到或者没有享受到。”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对记者说。正在召开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不少代表表示,政府服务企业必须严防看得见、摸不着的“玻璃门”现象。
“政策要落地,难度还是比较大,有时候就像雾里看花,”上海市人大代表严健军说。他举了一个例子,上海市设立了企业创新基金,按规定是市里给钱、区里配套,但是在一些区里,区财政就说没有配套资金,企业也没有办法。
上海亚龙公司董事长张文荣是一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人大代表,他向记者诉说了企业碰到的一件窝心事:“我们的一个子公司去某银行支行办贷款,评估交易费按规定是支行付,但是信贷员就是叫企业来付。这哪里是减负,简直是增负嘛。国家有政策,各大银行的高层、总部也很想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但是对我们企业来说,关键就在某个支行的某位信贷员。所以,好政策怎么落地,还是十分迫切。”
来自上海神华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王烈君说,现在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企业要了解政策需要提出申请。“小企业主不可能老是在网上查政策,我建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是不是请基层政府综合起来,通过一些渠道、平台提供给中小企业,让他们对号入座?企业不知道去哪里享受政策,等于政策没有落地。”
上海市人大代表吴荷生说,现在上面的政策都有了,关键是要政策聚焦,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尽快出台一些实施细则和操作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及时落地。她认为,政策聚焦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聚焦困难最大的出口企业;第二,注重刺激消费;第三,聚焦吸纳劳动就业,创造就业岗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