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题:一个西部贫困山区和政府工作报告的“三农”对接——廖国勋代表评析“三农”难题和破解之道
新华社记者谢登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使来自西部贫困山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备感兴奋。“通过解读报告可以发现,我们铜仁面临的一系列‘三农’难题和困惑,都可以和报告的工作部署实现十分有效的对接。”廖国勋代表说。
基层财政难 中央投入大
难题与困惑:铜仁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限。2008年,铜仁地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3亿多元,而财政支出高达60多亿元,主要靠国家财政转移支出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运行。
报告对接:“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要求。”
廖国勋代表说,铜仁地区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欠发达、欠开发”程度很深的农业大区,一些关系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而根本问题是长期投入不足。我们将严格资金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所有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在兑现的各个环节不截留、不挪用、不挤占,100%投入“三农”,100%兑现给农户,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铜仁地区落实到位,并努力寻求新突破。
贫困人口多 脱贫力度大
难题与困惑:全区仍有70.11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仍然是铜仁地区农村的基本现状。
报告对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
廖国勋代表说,去年在遭受严重雪凝灾害的情况下,铜仁地区通过抗灾救灾和加大扶贫措施的落实,减少贫困人口8.6万。今年地委、行署已经向老百姓作出了郑重承诺,确保年内减少贫困人口6.16万人,贫困村从922个降至662个,完成2200人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按照报告的要求,把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狠抓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措施落到实处。
百姓出行难有望在三年内取得突破
难题与困惑:全区有1099个村未实现公路通达,到村公路的通畅率仅为18%,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报告对接:“到明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廖国勋代表说,在财力十分困难的状况下,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交通等重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今年开始、为期三年的全国“第三批农村公路建设示范点”工程将在铜仁地区全面展开。今年计划完成通乡油路270公里、通村公路24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总投资2.68亿元,解决260个村20万老百姓出行难。
饮水难、用水难正加快缓解
难题与困惑:全区仍有90.95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饮水难、用水难依然是制约铜仁山区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最大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报告对接:“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再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廖国勋代表说,针对山区群众的吃水和用水难题,从2006年8月起,水利部在铜仁地区开展五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大力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内,将完成水利投资11亿多元,确保新增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改善、恢复农田灌溉面积18.87万亩,新增旱地补充灌溉面积10.44万亩。
多策并举力克农民增收难
难题与困惑: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仅为全国4761元的51.56%,城乡收入比为3.51:1,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
报告对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廖国勋代表说,2008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7元,虽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和上年相比仍然增加了348元,增幅达到16.5%,对我们这样的贫困山区而言来之不易。今年,我们将确保全区358万农村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00公斤以上;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土地向烤烟、茶叶、果蔬、种草养畜等方面流转,确保年内完成烤烟面积24万亩、新建茶园20万亩、特色中药材5万亩;加快草食家禽和特种水产养殖,确保畜牧业产值在一产中达到37%以上;鼓励基层农技干部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多策并举,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净增收入在3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