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李亚彪、肖敏、陈芳)
两会接近尾声,在吉林、广东、宁夏人大代表团驻地,一些代表开始腾出时间,到驻地记者的房间“串门”。“大会开始时,你们总到我们的房间里‘串门'要新闻,现在大会快结束了,我们回访你们一下。”全国人大代表、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赵国光一进门就说。在宁夏团、吉林团,不少代表都抽出时间,到记者房间唠起了家常。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代表有了“新闻情结”。在一层大厅,每天早上都摆放着三四十份当日的报纸或刊物,代表们下楼总要拿几份。早饭一过,不少报纸就被抢拿一空,服务员不得不推着小车把新报纸运来。在小组讨论会上,不少代表发言时,还引用当天媒体提供的新闻数据作为参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局长肖玉淮代表,在谈到金融业如何服务县域经济时,从《半月谈》等刊物中两次引用了新闻资料。“你们关心我们在想些啥,我们也同样关心你们在想啥,做啥。”一些代表对记者说。
为什么这么多代表会有“新闻情结”呢?因为他们关心自己反映的社情民意,是否通过媒体传递出去了,更希望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社会热点。
令人惊讶的是,代表们讨论的热点,几乎每天都成为当天新闻报道的热点。来自宁夏的一位媒体记者说:“我总感觉到,媒体与代表们心灵深处有一根线牵着,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这是根什么线呢?这是一根关注百姓民生、关注社会热点的线,不同的角色,却在同样的责任心下,有着同样的关注、同样的话题,这并非巧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