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旗在两岸关系论坛闭幕式的发言(全文)
 
  来源:      日期:2005-08-30 12:51

 
 


两岸关系发展中青年人的责任 

辛 旗
——剖析民族主义兼论两岸关系发展中青年人的责任

 

  尊敬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先生;尊敬的福建省王副省长、厦门市政府各位领导;尊敬的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乔副主任,尊敬的廖正豪董事长;尊敬的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青年学生以及学者专家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并感谢此次论坛主办方安排40分钟的时间让我做论坛中心主题演讲。在我参加此次论坛,特别是在主持第一组的讨论当中,发现两岸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和学生除了情感交流之外,还往往在学理的探讨中涉及到一个概念。为了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增进彼此了解,在我主持当中一直力求避免在这个概念问题上发生争论。但是,昨天下午两岸学者和青年学生最终还是触动了这个敏感的话题——民族主义。台湾方面的一些学生认为大陆学生讲到的“促进统一、振兴中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是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是不是大陆年轻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过于强烈了。同时,大陆的学者和学生也会讲到,台湾岛内一些政治势力以所谓“新兴民族论”、“文化台独”、“去中国化”以及“构建台湾的民族性”来诱导年轻人,是不是台湾岛内的一些青年学生已经受到“台独意识”的戕害。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我想起自从1990年我参加海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以来,每当谈到台湾问题,往往在争论当中都会涉及到“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美国、日本的一些学者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也经常指责大陆为实现两岸统一的努力是所谓“过度的民族主义”。所以,今天我演讲的中心主题就确定为《剖析民族主义,兼论两岸关系发展中青年人的责任》。

  大家都知道“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是起源西方的。在18世纪以前,东西方各种文化、文明的政治统治方式的外在表现基本上是一种“普世主义”,具体形式就是皇权、王权和教权统治的国家形态。往往一国横跨不同文化地域,在一国之内有多民族、多种文化、宗教。西方有王权或教权的跨文明、种族的地域征服。东方有皇权统治之下对周边区域的“同心圆式文化辐射影响”和“宗藩朝贡制度”。但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17世纪欧洲“30年宗教战争”,传统的国家形态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由于卢梭和伏尔泰一批学者的影响,“天赋人权”以及“公民社会”的概念开始产生。于是,“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这种形态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逐渐兴起。法国大革命流传的《马赛曲》,歌词中唱道的“我心中只有三色旗”就包含自由、平等、博爱和公民社会的理念。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民族主义”和“国族国家”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各王国的影响是空前的,构建“单一民族国家”开始在世界上流行,随之而来欧美各王国开始了“民族主义”指导之下的国家改造进程,或君主立宪,或资产阶级革命。时间大概在19世纪中期,中国的清朝在这个时候维持皇权一系,没有构建自己制度上“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形态,而是进行器物文明改良的“洋务运动”(“同治中兴”)。那时的意大利,普鲁士(后来的德国)还有其他欧洲国家都在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国家”。19世纪末他们完成了这一改造进程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而清朝没有赶上这班车,在面对“明治维新”后“大和民族主义”的日本国对东亚传统秩序挑战的“甲午战争”中败下阵来,台湾被割让,随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境地。“民族主义”盛行的19世纪末,国家、利益、市场、海权和殖民扩张纠缠在一起,直至发展成为列强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所有以攫取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列强们,都是以“单一民族国家”的形式通过战争来扩张他的势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列强推动的“民族主义”上升的同时,各国“产业革命”当中培养的庞大劳工阶级也在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思潮的引导下形成了自己的立场,拥有自己的“普世价值”,这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理论或称为“国际主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风行全球。既有“单一民族主义”的国家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也有跨国界的劳工阶级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国际主义运动。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导致所谓的“民族主义战争”,各国劳工阶级在世界大战爆发时为了本民族利益,在“民族主义”的号召下和资本家一道服从于帝国主义政府而走向战场,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国族”之间的战争。这一历史进程可见西方所创造的“现代民族主义”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就开始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守土抗战的责任”,这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的再造。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抗战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我们《义勇军进行曲》当中所唱的:“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什么是“新的长城”?“新的长城”就是我们“新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为了挽救中国和避免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全民浴血奋战,构建了一个“新的国家意识”和 “新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与我们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民族融合的理念是直接相通的,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进步的内涵。

  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构建一个新的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的时候,台湾同胞恰恰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参与了这次世界大战。同时自从甲午战争以后,台湾一部分民众在大陆反抗列强殖民中国,重塑民族精神构建新的民族主义的时候,这一小部分的台湾同胞在日本“皇民化教育”毒害下,没有和大陆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是目前两岸情感上隔阂问题的根本。当然,日据时期大多数台湾同胞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归属祖国的意识,抗战中数万台湾各界人士渡海回到大陆参战。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在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时候也使用了“民族主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这种民族主义有“反殖民化民族主义”,有“宗教复兴民族主义”,还有二战后为摆脱冷战之下不同阵营意识形态控制,改变“有限主权”国家地位,而在20世纪末出现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重新要求回归到“民族主义”、“单一民族、主权国家”。这股潮流甚至影响到了现在俄罗斯传统控制下的中亚地区。所以,我们说“民族主义”来自西方,是西方创造的,是西方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中所运用的。而我们中华民族在维持本民族生存权利时构建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和平发展中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而受到了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和反华势力的诋毁和污名化。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台湾的“悲情意识”。在我们这两天的讨论当中都说到,“台湾的悲情意识”是“中华民族悲情”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悲情就是中国的悲情。这些悲情是帝国主义和列强侵略、宰割中华民族所造成的,是帝国主义挑动中国内乱的结果,不是两岸人民造成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民族主义呢?许多青年学生和学者一说到“民族主义”,往往认为那肯定是负面的,似乎它意味着极端化,甚至有可能走向法西斯主义。但是,我们不妨认真理性地思考,“民族主义”难道就是西方给那些不愿意服从西方利益的国家订做的意识形态“帽子”吗?民族主义是多层面的,我们看到孙中山先生完成辛亥革命之后提出的“五族共和”和我们现在形成的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华民族意识,这是爱国主义和正常的民族主义。我们也看到西方有“自由派民族主义”,也看到了比如日本右翼势力“单一大和民族保守的民族主义”,以致至今还不承认二战中侵略别国的战争罪责,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为战争罪犯粉饰。甚至一些台湾岛内政治势力把抗日战争胜利说成是“终战”,其用词完全和日本右翼势力、军国主义分子相同,媚日忘祖溢于言表。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目前还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民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当然我们还看到“恐怖主义”、“宗教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因此可见,“民族主义”因不同的国家民族在不同历史环境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有不同内涵和表现方式。我们在衡量时必须根据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他在整个世界构成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他是否尊重人类社会各民族平等相处、各文化文明相互尊重和容忍、各民族有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权利,在这些方面来判断民族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我结论是:我们要抛弃“民族主义”中的狭隘部分,特别是带有“民族沙文主义”的负面因素,以世界各民族、各文明平等相处、共同发展为目的,构建一个尊重历史、民族文化认同的,尊重血缘、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的,尊重维持一个民族的自主独立地位的、多元的、开放式的民族主义。但是,我们也要认清台湾岛内一部分人在某些政治势力的挑动之下,正在滑向一种狭隘性的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其核心概念就是“悲情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所谓的“台湾人悲情”来挑动岛内的省籍矛盾,挑动两岸同胞的对立。我们说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大悲情”不应发展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样,台湾地区因为历史原因和两岸长期隔阂形成的“小悲情”也不要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台独意识”。中华民族、两岸中国人和全球华侨绝对不会容忍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走偏到分裂中华民族和分裂祖国的地步。这就是我今天得出的分析民族主义的结论。

  最后,我想谈一谈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两岸青年人的责任。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岸关系未来和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怎样使双方的民众在感情上沟通,在将来实现社会政治上融合。目前,两岸正处在一种僵局当中。造成这种僵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讲其政治层面,比如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看其根本,就是文化认同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认不认同中华民族。承不承认是中国人。僵局的造成是岛内某些政治势力和主政者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不认同中华民族、诋毁中华文化。这种情况造成岛内弥漫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人为制造的对祖国大陆仇视,弥漫着人为挑动的族群对立和省籍矛盾。大陆方面理解台湾一部分民众特殊的历史遭际,绝不会使一部分台湾民众长期生活在孤独的愤怒之中,势必大力采取包容的方式、优惠的措施和大度的作风,使两岸人民相互沟通交流,让我们建立一个共同的记忆。同时,大陆方面也希望台湾一部分民众认清民粹式的“悲情民族主义”是危险的。“台独”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病态的“悲情意识”和极端的“隔绝心态”的混合体。是亚太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是两岸和平的最大障碍。大陆方面对各种“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容忍和姑息。

  两岸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代表着两岸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的希望。同学们今日是桃李芬芳,明天的民族的栋梁。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年轻一代在思想上、在民族意识的培养上应当兼顾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要用正常的心态面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但同时要也注意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多样化。不可否认,由于两岸在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的遭遇不同,造成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在历史记忆当中有差别。但是,我们年轻人可以把这些包袱稍微的卸下一部分,在共同交往当中形成新的历史记忆和新的情感。面对未来,两岸年轻人应该携手创造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创新、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民族认同,并最终达成崭新的政治认同,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及文明发展模式,创造中国自己特有的、和平稳定发展的、整合统一的、光明的未来。这样我们年轻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才能在大时代的发展当中充分的体现出来。谢谢各位。(2005年8月24日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