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医附二院14岁的男孩跟记者做笑脸 记者 张悦/摄
家园被毁,小孩子也承担起操持家务的责任 (图片来源 新华社)
年龄大点的孩子带着更小的孩子唱歌舒缓心理压力 (图片来源 新华社)
震灾中的孩子,没有放松学习 (图片来源 新华社)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惯坏”的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和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
然而,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灾难中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短暂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流泪,更令人喝彩。
孩子们在短暂的惊恐后表现出来的坚忍、乐观,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北川中学,孩子们在坍塌的废墟下同声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为了生存,他们喝下了平时用来写字的墨水!
在都江堰,在汶川,在德阳,废墟中的孩子们身处绝境,却朝着正在营救他们的人呼喊:“叔叔阿姨快出去,这里危险!”
工具简单,救险进展缓慢。就在大家着急之时,孩子突然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跑得快……”事后,天真的孩子说:“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痛,你们听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累。”
这是我们平时认为“娇生惯养”的一代孩子吗?但是,一场大灾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拥有让人多么自豪的下一代!
周全是来自江油市江油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这次地震中他毫发无损,但周全的妈妈却因为一根倒塌的电杆砸到了头部造成颈椎骨折。为了能让妈妈早日康复,周全陪同受伤的妈妈一起来到石林进行治疗。“由于地震,我们四川的高考向后推迟了1个月举行。虽然我们学校现在无法复课,但我自己来这里的时候已经带了一部分复习资料。现在正好是自己复习冲刺的时间,地震虽然会对复习有所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大。我依然不会放送自己的学业。我一定要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来感谢这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好心人”。
这些曾经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的中国年轻的一代迅速成熟起来,勇敢地承担起沉重的社会责任。
“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因为坚强,16岁的梓潼县女孩李倩文从汶川地震中捡回了生命。此次地震中,她不幸 伤到了颈椎,昨日上午,在母亲的陪伴下,她随着200多名伤员,从四川油江市转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地震伤员病区住院治疗。
“如果我没有受伤,现在一定在灾区救援的第一线!”当问及康复后的最大愿望时,小倩文表示她想做一名志愿者。“这次灾难让我看到了太多的好人,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目前,小倩文已经和贵阳的一家希望小学取得了联系,希望日后可以去做志愿者,帮助贫困的孩子们读书。
姚陀,17岁,是一名高二的学生,陕西籍的他在陕西咸阳考完会考后,积极投身到志愿者的报名活动中,结果,西安的名额已满,姚陀感觉到自己有劲没处使,于是跑到昆明报名,当知道自己可以参加以后,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地震发生后,每次看电视,妈妈就哭得稀里哗啦,有一次,我看见一直严肃犀利的爸爸,也在偷偷地摸泪,那一刻,我觉得,我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姚陀说:“尽管自己是独生子,但是给爷爷喂饭、倒水什么的自己会,而且听从医生的安排做事,自己是个男孩,晚上守着爷爷睡觉,自己也能够挺住。”
除了在地震现场奋不顾身的少年英雄,在昆明,时刻关注灾情的“80后”“90后”们,也表现出了对抗震救灾真诚的关切,他们参与的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务实、理性色彩。
“早就在电视上看到了四川人民在地震中所遭受的灾难,我们也很想帮助一下灾区的人民。”就在灾区伤员刚被送到医院后,在伤员所在的病区就出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穿梭在每个病房之间,给刚到达的伤员倒水、送饭,替他们把行李放好。这些年轻人不是相关部门专门组织的志愿者,他们全都是附近石林实验学校的高一学生。而他们前来为伤员服务也不是学校的安排,全都是这几名学生自发的行为。
作为这次行动的发起人,李娇娇同学表示这次一共有7名同学主动前来医院照顾四川灾区的伤员。“明天我们就要进行月考,所以很多的同学都不能过来照顾伤员。不过等考试一结束,我们学校就会组织更多的同学前来医院做志愿者,因为这些四川来的伤员是我们的同胞,我们都是一家人。” (黄凯 徐伟明 戴龙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