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然黑暗中不灭的光亮--汶川地震基层党员干部群像

时间:2008-06-06 11: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6月6日电(记者张严平 刘大江 张丽娜)“是党员干部的全部站出来!”这是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北川陈家坝乡乡党委书记赵海清喊出的第一句话。

  回忆起地震之初,他说:“地震那一刻,地摇山崩,飞沙走石,漆黑一片,等睁开眼,乡办公室的一楼没了,二楼变成了一楼。

  当他冒着滚滚尘烟冲上大街,看到乡政府所在的龙湾村已被夷为一片平地。他扯着嗓子高喊:“是党员干部的全部站出来!”

  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十五个……所有活着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个临阵脱逃。就是这样一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队伍,成了陈家坝乡在最黑暗时刻的光束。

  他们最先救起了乡小学校大部分幸存的孩子,又翻山越岭赶到大山另一边的村庄抢救伤员、转移灾民。老弱伤残无法行走,他们便用脊梁背,山路难行,背不起,他们就把人捆在身上,从山上往下爬,一爬就是十几个小时,从早晨爬到天黑。

  13日瓢泼大雨的那个晚上,赵海清和干部们把灾民安顿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他们则背靠背在大雨中坐了一夜。他说,那是他生命里最漫长而寒冷的夜晚……

  那天傍晚,乡派出所那辆警车上的收音机忽然有了信号,终于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哭了。

  当记者见到赵海清时,他正与几个乡干部在大山深处一片安置返乡民众的蓝色帐篷前,打仗一般地穿梭着。

  36岁的赵海清个头不高,戴副眼镜,眼里满是血丝,嗓子沙哑,头发乱蓬蓬地竖着,一只裤腿卷到膝盖,一只裤腿踩在脚底,白色的汗衫在泥灰与汗水之下,早已不见了本色。

  他讲了震后陈家坝乡的惨痛。全乡因山体大面积严重滑坡,致使500多人遇难、1500多人失踪、上万人无家可归。

  他讲了军队如何帮他们打通道路,救治伤员,疏散群众。

  他念叨不停的是眼下返乡民众生活的安置,有多少人没有帐篷,还有多少家没有锅,麦子收了多少亩,油菜子收了多少斤,能种的地还有多少……

  他讲了很多很多,但只字没有说到他的家。直到记者轻轻地提了一句,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嘴唇张了张,一声哽咽,泪如雨下。

  这个看过去像一个大孩子似的男人,在地震中失去了3位至亲的人——父亲,母亲,5岁的儿子;妻子重伤住院,双腿面临截肢。

  他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儿子的照片,那是一个大眼睛一副顽皮模样的男孩子。

  这个从师范学校毕业当过老师的人说,地震后,他想到了北川的家,多想赶回去,哪怕给妻儿、给父母伸出一只臂膀。然而,他心里很清楚,危难时刻,陈家坝乡一万多干部群众更需要一个带头顶事的人。

  他不愿想、不愿打听家人的消息,只是拼命地工作……直到他从朋友打来的电话里得知妻子重伤住院,得知儿子和父母全部遇难。

  那个晚上,他带着一包纸,在月色里悄悄爬上一块岩石,面朝北川的方向跪下,给死去的父母重重地叩了三个头,一张一张地烧光了纸,双手捧着存有儿子照片的手机恸哭……

  赵海清低下头,抹了一把眼泪,抬起头来说:“逝者已去,活着的人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我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要让陈家坝的乡亲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在这片遭遇灾难的土地上,像赵海清这样的乡村基层党的干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痛失亲人的同时,臂膀间挽起了更多乡亲的安危。

  在都江堰向峨乡,在地震袭来时,乡党委面对遇险的干部、亲属,做出了一个果断而痛苦的决定:“先救学校的娃娃!”60多名娃娃得救了,8位乡干部和4位干部家属却失去了第一抢救时机。

  在什邡市仁和村,村党支部书记周辉在母亲遇难后,来不及回身瞻望,便冲上废墟,组织全村党员干部成立了“党员自救队”。4天后,他把母亲的遗体埋葬在山冈的一棵大树下,用两块砖头做了个记号,含泪说道:“妈,等把乡亲们都安顿好了,我再回来看您老人家。”

  在北川县柳林村,这个与外界封闭数日的小村庄废墟之上高高飘扬着一面红旗,上面写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地里的麦田全部收完,玉米已经下种,村里的孩子们都进了临时搭建的“战地小学”。

  在最危急的时刻,灾区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们,就是这样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灾难中传递爱的奉献和力量,为民众带来信心和勇气,挺起了中华民族心手相连、共克时艰的坚强脊梁。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