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姜伟超、谭蓉)工薪族每月都会领到一张小小的工资条,平时很多人都没时间在意它。但如果把它跟10年前、30年前甚至50年前的工资条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它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小小一张工资条见证了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之路。
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的工资条,从山东省一家国企退休10多年的李奎胜老人乐呵呵地说,50年代所谓“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只有职工姓名和工资总额两项,1956年开始工资定级,直到改革开放前,工资条上都只有工资总额一项。
1955年9月,李奎胜拿到了第一张工资条,上面只有一个简单的数字:7元。后两年分别为11.8元、13元。那时,老人的梦想就是退休时工资条上能写上100元。
超出老人想象的是,此后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他的工资总额直线上升。如今,1998年退休的李老伯工资条上显示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已近3000元。“虽然现在钱有点毛,但我还是感觉生活中用钱比以前宽裕多了。”
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强玲收集了几乎从197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的所有工资条。1974年10月,18岁的强玲进了兰州柴油机厂当会计,后来又调到西北油漆厂(现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出于职业敏感和理财需要,她开始收集并保存工资条。
1974年10月29.5元,1977年46元,1979年61元,1980年66元,1981年68元,1985年247元……工资条显示,30多年来,强玲的基本工资加了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