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共和国建设者

1980年代年轻人的"导师"——李泽厚

时间:2009-07-27 16:33   来源:中新网

  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成名于五十年代,独树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 

  李泽厚自述:80年代成了年轻人的“导师”

  那时候,我开始着手准备那本《批判哲学的批判》。当时材料有限,看到的材料更加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动笔,因为如果不看哲学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一个人在那里想半天,结果如果是人家早想出来的东西,功夫就算是白费了。1972年我从干校回到北京之后,就接着研究康德,别人也帮我借一些书,当然都是偷偷摸摸的。

  当时我在所里从来不讲我研究的这些东西,也从来不去申报什么课题。后来书出版之后,所里的人都吃了一惊。《批判哲学的批判》当时算是卖得很好的,三万册,在美学界算是卖得最好的书。当时还没有“炒作”这个词,买书的人大多是像你现在这个年纪的,到现在也有四五十岁了。80年代很多人称呼我“导师”、“精神领袖”,对于这些,老实讲,我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从小就听到过很多过奖之辞,所以听到这些也没有如何飘飘然。我在所里的待遇也并没有因为这些有了什么好的改变,直到1986年我才分上房子。相反,我总觉得有很多人开始攻击我,包括我们所里的一些人,对于这些我倒也能够习惯。

  62岁的时候,我到了美国,主要是在大学里教书,我常常说我到美国有三大冒险:62岁的年龄还要去学开车,很多朋友都劝我不要学,但是我说我没有办法啊,在美国那种环境里,不学开车我没办法走路啊。学车我用了比别人多一半的时间,还算是学会了。第二个冒险就是我必须要学会讲课,我毕业之后就分到社科院了,从来没有上过课,到了大学里必须要登台讲课,第三点就是必须用英文讲课。没有办法,我硬着头皮去讲了,这三大冒险我总算都闯了过去。想起来不容易呢,当时我60多岁了,年纪毕竟不算小。

编辑:杨丽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