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部长访谈)用心呵护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国土——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
9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数千年来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这又是一片新生的土地,60年沧桑巨变,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立足于国内资源,确保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让世界22%的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祖国的每一寸国土,都值得用心去呵护。”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数千年来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这又是一片新生的土地,60年沧桑巨变,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立足于国内资源,确保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让世界22%的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祖国的每一寸国土,都值得用心去呵护。”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深情地说。
耕者有其田:实现粮食安全之本
徐绍史说,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耕者有其田”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数千年无法圆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首先采取减租减息等措施,随后又展开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很快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暴风骤雨般的土地制度变革中,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先后无偿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力迅速释放,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中,农业产量逐年上升。1952年,粮食产量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棉花产量超过50%以上,相当于1949年的3倍。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搞“大包干”,再次在中国土地上奏响大变革的序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管理制度,再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09年,全国夏粮预计产量达到2450亿斤,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夏粮增产佳绩。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各地改革热情高涨,各种探索踊跃,农村土地管理改革又一次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巨大动力。
徐绍史说,60年来,我国出台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13部,土地资源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近10年来,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各类建设提供用地6791.80万亩,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徐绍史说,土地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今年我们部署开展了“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节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地质找矿:确保中国工业的“粮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地质队员野外勘查,使用的是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件’。现在,卫星、航空遥感、GPS、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作。”徐绍史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出身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对新中国地质工作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最深。民以食为天,工业化的粮食就是矿产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质矿产事业的基础支撑。60年来,中国的地质事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倾尽心血汗水,使我国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矿产资源管理法制机制逐步完善,地质环境建设和保护日益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1949年,我国只有探明储量的矿产两种、矿山300多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徐绍史说,今天的中国,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159种、矿产地有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三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我国现在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业和居民用水来自于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300多座城市因矿崛起,大庆、攀枝花、平顶山、金昌、白银、嘉峪关等矿业城市为地质工作者树碑。地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地质人才不断发展。
“目前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6名,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102名,院士的数量都已经超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仅200多名的全国地质科技人员总数。当前,我们正在全系统、全行业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切实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切实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更加有力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从黄土到蓝海:爱护祖国每一寸国土
“国土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存在供需矛盾突出、保障发展压力大等问题。要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有变革的勇气、创新的思路,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创新。”徐绍史说。
“在我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土资源工作者功不可没。近几年,在参与宏观调控、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国土资源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绍史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难岁月,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今天,广大国土资源工作者逐步形成并始终展现出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地质工作还形成了“三光荣”精神。我们必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优良传统,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呵护祖国的每一寸国土,就是要做到珍惜资源,科学开发,集约利用,注重保护。”徐绍史说,从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核查、储量利用调查,就是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摸清家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我们的资源。
“要特别注意国民海洋观念、海洋意识的培育。”徐绍史说。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事业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国际上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海土”概念,我们要积极推动海洋战略规划、海洋法制、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研调查、海洋公益服务、海洋行政执法以及极地和大洋等工作,使我国辽阔的国土造福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徐绍史最后强调,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是辨证的统一,只有管理和利用观念转变了,发展方式转变了,发展才会有保障,资源也才会得到保护。关键在于要有变革的勇气,要有创新的思路,要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使有限的国土资源更好地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