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文化艺术

新中国成立60年文化建设巡礼:走向发展 走向繁荣

时间:2009-08-31 10:52   来源: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程,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了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革”期间,文化建设受到严重挫折,万马齐喑,一片凋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实现全面开放,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各项文化建设成就斐然,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活动,开展文华奖、群星奖评奖,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造搭建展示舞台,营造良好环境。广大艺术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昂扬的状态、创新的精神投入艺术创作活动,创作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小说《青春万岁》、电影《上甘岭》、话剧《茶馆》、舞剧《丝路花雨》、歌剧《原野》、京剧《曹操与杨修》、油画《父亲》等精品佳作,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异彩纷呈。文艺批评深入开展,《中华艺术通史》等理论研究成果完善了艺术学科体系。昆曲、京剧等艺术的专项振兴规划相继实施,传统艺术焕发了新姿。“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坚持不断,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修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随着工作理念的不断深化,社会文化工作逐步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工程相继实施,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2004年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由娱乐、演出、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近几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国有文化单位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传统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民族民间10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收集资料多达100亿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形成,国务院先后公布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9座历史名城,25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成效显著,三峡水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工作深入开展。长城等大遗址保护稳步实施,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的保护逐渐提到工作议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活动广泛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取得突破,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8处,居世界第三,4个项目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有声有色,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大型交流活动影响深远,文化外交的优势不断凸显。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在82个国家设立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7个、孔子学院140多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海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活跃,“艺海流金”、“情系长安”等文化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根据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改革走向深入。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焕发了生机。国有院团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增强了活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文化市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60年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它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检验、评价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必须坚持以繁荣发展为主题,重建设,不折腾,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地推动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才能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壮大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文化领域创新体系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

  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要按照文化艺术自身的客观规律组织艺术生产,减少乃至废止在艺术领域里的行政干预。必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

  必须坚持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走出去”与“守得住”、“走出去”与“引进来”、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国际大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以解放思想促转变观念,以转变观念促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文化发展。

  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回望征程,岁月如歌;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大,使命神圣。广大文化工作者将继续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高潮!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蔡武)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