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文化艺术

时光,见证中国舞蹈事业的成长

时间:2009-07-21 12:45   来源:中国文联网

  逝水如流年,往事待追忆。在共和国庆贺自己第一个甲子之年时,中国舞协也迎来了自己的60华诞。1949年7月21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舞者的联盟。随后,中国舞协几易名称,1954年更名为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1960年改为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直至1979年定名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四度名称更替,每每处在历史年代的节点,体现了一个人民团体的社会职能、特定目标、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微妙变迁。60年风雨路,中国舞协始终如一地追随着党的指引,追随着祖国成长的方向,发挥着舞蹈行业排头兵的作用。在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中有舞协挺直的身板,在舞蹈理论思潮上有舞协智慧的火光,在各类舞蹈赛事上有舞协公正的身影,在民间文化外交上有舞协独特的作用,在舞蹈教学培训上有舞协杰出的贡献……可以说,新中国舞蹈的繁荣与进步避不开“中国舞协”这四个字。

  60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舞协的历史轨迹,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奠基初创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舞蹈界迫切需要培养舞蹈创作与表演队伍,提高理论水平。按照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人民新艺术”的指示精神,中国舞协积极推动了深入生活向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热潮,组织舞蹈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传统,参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大型活动,在舞蹈界初步树立了业内组织者的形象,开始了新中国的舞蹈建设工作。

  专题讲座和田野采风、舞蹈会演是当时舞蹈工作持之为继的重要抓手,中国古代舞蹈史讲座、拉班舞谱学习班等多个有影响力的主题讲座相继召开,全国舞蹈创作会议、秧歌交流讲习会等大小会议悉数登场。在当时的舞协主席吴晓邦的主持下,开始有计划地逐步搜集、整理和编撰大量来自舞台和田间地头的舞蹈艺术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为我国舞蹈艺术科研积累了十分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资源。如吴晓邦先生就曾多次率队赴江苏、山东等地,搜集道教舞蹈资料,成立孔庙古乐舞整理筹备委员会,历时4个月搜集整理祭孔乐舞,编印了《曲阜祭孔乐舞》一书,并拍摄了相关的电影资料片。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喜爱的舞蹈者,以贾作光为代表的著名舞蹈家,以毛相、冯国佩等为代表的著名民间艺人,在社会上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中国舞协为推广宣传这些艺术家做了大量工作,效果突出。与此同时,舞协干部积极下乡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深入各行各业基层生产一线体验生活,全国各地出现了以舞蹈表现现实斗争生活的创作热潮,许多省市随后举办了大量群众业余舞蹈会演活动,可以说当时是我国群众舞蹈开展最热烈、最活跃的时期。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舞协集中当时的舞界精英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专业的舞蹈刊物《舞蹈通讯》,随后又创办了《舞蹈丛刊》、《群众舞蹈》、《舞蹈》等刊物,结合着时代的焦点热点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讨论,有效地弥补了舞蹈理论平台的缺失。各种刊物围绕如何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创作,促进舞蹈艺术风格流派的多样化等问题,展开探讨争鸣。“舞剧艺术规律、特征”、“舞蹈形象”、“舞剧中的哑剧”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不仅引起了业界的浓厚兴趣,也解决了许多当时舞蹈界的困惑和探询,对当时乃至后来的舞蹈创作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舞协工作受到“十年动乱”的影响,刊物停刊,工作停滞,理论失声,组织力受到很大破坏。十年“文革”,中国舞协深受其害。

  第二个时期:调整恢复期

  结束了“文革”的冰霜侵袭,干枯了十年的舞蹈艺术之花又开始逐步鲜活起来。1978年6月2日,根据中宣部指示,中国舞协正式宣告恢复,以吴晓邦为组长的中国舞协筹备组负责恢复重建工作。随后,中国舞协各省分会开始逐一正式恢复工作或成立,截止到1981年西藏舞协的成立,形成了全国各省市舞协一盘棋的组织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舞协迎来了多个自身的突破。80年代期间,为了尽快恢复舞蹈艺术创作水平,中国舞协主席吴晓邦奔走大江南北,开办创作培训班,各地舞协分会积极响应,一时蔚然成风,整个组织力量凸显。同期,舞蹈编导学会、表演学学会、舞蹈史学会、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等十大学会或研究会相继成立,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1980年,由文化部、中国舞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在大连举行。这次比赛被公认为在中国20世纪舞蹈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1年4月,中国舞协作为中国委员会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集体身份正式进入世界舞蹈界官方的视野。1981年9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总编辑部成立,这是被誉为“修建文化万里长城”的浩大工程,为抢救、保护、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重书一笔,也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理论评论工作者……在全国文艺工作全面复苏的阶段,中国舞协雄姿英发地高调站在了第一线。就在全国高校文科教材编写工程中,中国舞协负责中国舞蹈史编写组,此书也已经成为教科书的经典范本。这一系列的舞蹈艺术组织、整理、研究工作,对舞蹈学科的体系化、科学化可谓功不可没。从80年代开始,中国舞协引进了国际标准舞的教学和比赛,对全国舞蹈格局影响至深。在这一时期,更多的舞蹈走出了国门,更多的舞蹈写进了历史,舞蹈工作向规模化、体系化拓展,中国舞协也逐渐成为当时引领中国舞蹈界的强音。

  第三个时期:跨越创新期

  进入90年代,经过前期的铺垫,舞蹈队伍越来越壮大,舞蹈艺术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舞蹈创作领域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呈现出了多元文化格局。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舞协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文化政策,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舞蹈事业跨越式发展战略。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评奖办节为推手,繁荣舞蹈事业。1996年,经中宣部立项、中央“两办”批准,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创立,自创建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成为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以其导向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一定时期内全国新创作的舞蹈剧目的一次集中检阅,一次最高水准的比拼。迄今为止,“荷花奖”已推出了以《云南映象》、《风中少林》、《妈勒访天边》、《闪闪的红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见证了杨丽萍等著名舞蹈家的又一次传奇,涌现了赵明、丁伟等优秀的跨世纪中青年舞蹈编导群体,推出了刘震、杨云涛、武巍峰等一批肢体表现力强、颇具才华的青年舞蹈表演艺术家。“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则是中国舞协树立的另一品牌,自1998年创立至今已举办4届,突出强调“童心童趣童真”,反对成人化和技巧化,鼓励孩子们充分感受舞蹈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已经成为全国少儿舞蹈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展演活动。近些年来,中国舞协创办和参与主办了“中国舞蹈节”、“中国秧歌节”、“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龙船调艺术节”,“中国民间歌舞盛典”等。

  进入21世纪,尤其近5年来,中国舞协更是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行业”概念得到空前放大,行业意识已经完成了从概念到实质的转变,在政策、行业和协会自身各个层面得到落实,对行业和协会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其一,行业龙头“强者恒强”。经过多年积累,中国舞协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在专业舞蹈领域,触角将更深更广,如《舞蹈》杂志全面改版,在经营理念、编辑方针上开始大胆锁定市场,强化舞协的资源优势;2008年开创性地涉足国标舞领域,以创新意识的国标舞表演节目取代了竞技性的比赛;改进荷花奖比赛方式,充分借助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立体化、多元化宣传赛事,强调社会传播性、严密的操作性以及高效的互动性……近期由中国舞协承办,与上海歌舞团合力打造的《舞台姐妹》,也正是中国舞协在新时期定位行业领军人形象的探索。从行业领军到行业推手,再到行业主力,导向性的精品创作将带动整个舞蹈行业创作的大繁荣。其二,开拓疆界出比较优势。专业领域之外,社会舞蹈同样可以在产业化进程中体现出比较优势,赢得发展空间,所涉及前景广阔。2007年成立的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舞蹈教育委员会是中国目前首个将行业管理纳入正式议程的组织,是市场经济与产业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致力于广泛团结社会舞蹈教育各方面的工作者,加强行业监督和管理。其主抓的中国舞协“中国舞蹈考级”,是代表一定教学水准的行业性认证。通过中国舞协和省、市级舞协开办教师培训及考试,以网络认证、公告、推介等方式,介绍每一位注册教师,达到推动舞蹈教师规范化进程这一目标。而早其一年便启动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广大农村少年儿童量身定做的以舞蹈素质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工程。截至2008年11月,中国舞协已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办教师培训班150余个,培训农村教师近5000人。工程真正惠及千万农村少年儿童。其三,全新项目孕育光明前景。探索行业管理重要举措之一是多方合作,项目创新。2007年创办了快速通告行业信息、行业动态、行业管理、行业规矩的《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策划组织了首届“中国秧歌节”、首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首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与央视、中国音协合作推出“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这是继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之后,中国舞协以视听媒体为平台,保护中国传统舞蹈文化遗产的重要尝试,再次掀起一次向民间文艺学习的高潮。几次大动作,舞协的社会美誉度提高,盈利能力提升,龙头地位得以巩固,而整个舞蹈界作为一个集体也从行业管理探索中受益匪浅。中国舞协也基本实现了从微观上抓具体工作,转变到从宏观上抓全国舞蹈行业的管理,积极发挥了行业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联络、服务的作用。

  无疑,中国舞蹈家协会的盘子越做越大,涉猎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昔日的“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已是物去人故,但血脉里流淌着吴晓邦先生“为人民而舞、为人生而舞、为时代而舞”精神的中国舞协正以它崭新的姿态谱写着中国舞蹈新的华章。

编辑:杨丽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