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社会民生

透视新中国60年社会变迁:历跃进文革 正和谐幸福

时间:2009-09-22 14: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西僮族自治区东南部博白县沙河八一人民公社的4082亩小麦获得丰收,社员正在丰盛的麦田里选种。 中新社资料图


 

广州红卫兵列队在闹市游行,支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 中新社发 佚名 摄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一日电 题:《国庆?回望六十年》之四:透视六十年“社会变迁”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状态直接反应出国民生存和国家发展状况。六十年里,中国社会状态的变化,昭示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

  平等社会——关键词:妇女解放、人人平等;标志:《婚姻法》颁布、“同志”成为流行称谓
 
  受几千年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旧中国女性地位低下,不仅衍生出无数的家庭苦难,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一九五0年五月一日,被称为中国女性“人权宣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实施,昔日“养在深闺”的中国女性,拥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不少女性在高精尖领域甚至是党和国家重要职能部门担当要职。

  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同时,中共新政府致力于新社会的人人平等。曾经在党内内部成员中使用的“同志”称谓,成为全社会的流行语——一声“同志”,抹去的是曾经横亘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富人穷人之间的界限,带来的是“志同道合”的亲近和温暖。

  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关键词:共产主义;标志: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家作主的人民热情高涨,各条战线都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对当前形势缺乏理性认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一股在良好愿望驱动下的“大跃进”风潮悄然兴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以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人民公社是大跃进运动高潮下的产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将原来的小型合作社合并成为数千甚至上万户的大集体,原合作社和社员的一切财产收归社有,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部分供给。“人民公社化”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向人们描绘出一个“平等、平均、共产”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次失败实践——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再善良的愿望也无法带来美好的结局。

  动乱社会——关键词:打倒、专政;标志:文化大革命

  从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一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浩劫,使无数人蒙冤受屈,各行各业陷入瘫痪,整个社会处于狂躁、混乱的局面,新中国前进的步伐被迫停止甚至出现倒退。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和陈云是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新社发 摄


 

    2006年十月十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语牌鲜艳醒目。同月八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将社会问题纳入决策讨论内容。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小康社会——关键词:致富、稳定;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粉碎“四人帮”宣告十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此,中国社会、经济都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人均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是“小康社会”的“硬指标”,政治民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其重要标准。

  一九八二年,中共十二大将“小康”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随后,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加快了中国人的致富步伐。
 
  中国第三、第四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二00二年十一月八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二00七年,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又为“小康社会”注入了新内涵。

  和谐社会——关键词:民主、幸福;标志:十六届四中全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斐然,从温饱进入小康的中国人也有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以“民主、幸福、安宁、愉悦”为宗旨的“和谐社会”应运而生。

  二00四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二00六年十月十八日,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幸福”这个强调人类心理满足状态的词汇成为审度国民生活状态的一杆标尺,中国的社会形态也在中共“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完)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