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后,所有进入中国数字电视领域的外国企业都必须遵守这一标准,收取专利费的决定权掌握在我们手里。
这是我国在显示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技术建立生产基地,避免了走技术引进的老路。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
我国OLED技术带头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邱勇
年产值近2000亿元;累计生产量超过8.1亿台;出口2.85亿台;实现利税800多亿元…… 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记录了我国电视工业的突出成就。而支撑着这一巨大成就的无疑是技术的突破和科技的创新。共和国60年的历程见证了我国电视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晶体管到大平板的发展足迹。
“买42英寸还是买47英寸?买液晶还是买等离子?买软屏还是买硬屏?”准备赶在国庆60周年结婚的苏晓晶,为买什么样的电视很费了一番脑筋,她“抱怨”:种类太多了,看得人头都大了。单位的老同事笑她:“要搁20年前你就不会抱怨,就一黑白电视,还得求爷爷告奶奶,弄一张‘电视票’。”
电视,这个曾经的奢侈品在我国已走过了51年历程。孙晓晶的“抱怨”只是我国电视工业在科技支撑下快速发展的一个印证——电视种类越来越多,屏幕越做越薄,尺寸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
黑白:“华夏第一屏”拉开国产电视序幕
虽然现在的电视屏幕大、频道多、图像好,但对于很多四五十岁的人来说,还是觉得二十多年前家中的那台黑白电视更加“宝贝”。王振凯就是这样,他告诉记者:“1981年,在北京电视还不是随买随有,什么时候有货谁也不知道,得经常去商店看看。”几趟下来,王振凯终于用400块钱买了一台12英寸的昆仑牌黑白电视。“400块钱差不多是一年的工资了,这可是家里的‘大件儿’,我爱人特意做了个红色的电视罩,上面还绣了花。”
人们购买第一台电视的经历几乎都可以讲成一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印证着那个年代电视机的稀缺。曾参与我国多项彩色电视机标准制定的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毕开春告诉记者,70年代中后期我国具备了小屏幕黑白电视机的生产能力,1980年前后,9英寸、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一些富有家庭。
其实,我国电视机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原广研所)总工程师杨杰回忆说:“为了研制黑白电视设备,1957年,广研所、天津712厂、清华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了项目组。”1958年,项目组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电视机拉开了我国电视生产的序幕。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的黑白电视只有一两个频道,信号很弱,画面经常抖动。“人们用几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瑙河之波》、《今天我休息》来讽刺电视不稳定、有声无像等质量问题。”毕开春回忆说,“针对这些技术问题,80年代初期,国家组织了电视工业‘大会战’,并连续举行了几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电视机产品检测和可靠性实验的环境。‘大会战’和质量评比为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打造工业体系
如果说黑白电视成就了人类最初的音画梦想,那么彩色电视则满足了人们更多的视觉享受。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彩电进入普通家庭,收看《红楼梦》、《西游记》再也不用“放大镜“和“彩色贴膜”了。“可是当时还是人工调台,不像现在用遥控一按就可以。”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魏国红告诉记者。为了让彩电从“人工调台”变成“遥控调台”,“在右下角装了个接收装置,终于可以躺在床上调台了。”
康佳总体技术研究所所长陶显芳工程师告诉记者,80年代初,我国既没有彩色显像管厂,也没有大规模集成电路企业,完全靠自己的技术来生产彩色电视机是不现实的。
“1983年前后,全国各地陆续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约52条生产线。”毕开春回忆说,“这使得我国彩电的型号十分繁杂,在设计开发、技术标准、产品工艺和大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受控于国外。”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促进电视专业化生产,1984年,国家作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成立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政府通过直接出资或贷款投入150亿美元,打造出陕西彩虹、北京松下、深圳赛格日立等彩管基地。“这些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彩电的质量,也打造了完整的彩电工业生产体系,甚至可以说奠定了我国电子元器件和电子工业的基础。”毕开春说。
90年代中后期,彩电步入了规模化生产和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生产企业不断掀起价格战。电视不再是奢侈品,人们可以到商场自由选购第二台甚至第三台电视。
统计数据显示,到1998年,我国彩电产量2643万台,持续位居世界首位。
数字:制定标准 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就像一场接力赛,进入新世纪以后,数字电视接过模拟电视的“接力棒”飞速向前奔跑。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央电视台首次全部使用高清信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体育赛事。清晰流畅的画面让许多观众都体会到了高清电视节目的震撼视觉效果。
我国数字电视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告诉记者:“奥运期间全高清节目的播出为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带来了高潮。”5月18日,广电总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3月,全国有229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106个城市已完成整体转换。
这场从模拟到数字的电视接力赛,我国不仅独立自主开发出样机系统,而且在数字电视标准、核心技术上拥有了知识产权。
张文军领衔的国家高清晰度电视总体组从1996年功能样机项目启动到1998年第一代数字样机研制成功,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投入仅为1500万元。作为世界上第四套完整的高清晰度电视样机系统,样机研究成果先后申请了26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果说样机的成功让人振奋,那么传输标准的制定则让我国在数字电视领域真正掌握了话语权。“当时,我国面临和欧洲DVB、美国为代表的北美ATSC标准之争。”毕开春回忆说,“1999年,我国成立数字电视专项领导小组,规划布局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路线。科技部863计划、发改委数字电视产业化专项对数字电视的标准制定、技术攻关、产业化项目等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立项支持,并组建了数字电视系统、终端测试实验室。”
2006年8月,国家标准委颁布了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性标准。张文军说:“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后,所有进入中国数字电视领域的外国企业都必须遵守这一标准,收取专利费的决定权掌握在我们手里。”而在数字电视核心芯片方面,“已经有七八家企业推出了量产芯片,东芝、索尼等主流厂商的数字电视一体机已经安装了我国的芯片产品。”
平板:饱受“缺屏”困扰 政府牵头支持产业转型
如果说数字电视改变了模拟电视传输信号“走一路丢一路”的状况,那么平板电视(本文特指液晶和等离子)则从诞生那天起就凭借超薄的机身不断削减着传统彩电的市场占有量。中国电子商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板电视保有量达到280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占85%,等离子电视占15%。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林元芳指出,CRT(传统显像管)电视的退市速度超过预期,平板化仅仅是彩电工业转型的开端。
但是,在向平板电视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彩电业却经历着剧痛:我国大陆没有六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占电视成本70%以上的液晶面板全部需要进口。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液晶显示板进口19亿块,进口额441亿美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陆刃波认为:“这种局面不仅造成了我国整体彩电行业利润急速下跌,还造成了行业受制于人的局面。”
去年10月和今年年初,两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相继在国内开工建设,但是,这对整个平板行业还远远不够。而一条6代线高达150亿美元的前期投资门槛也让一般企业难以负担。业内人士指出,CRT时代,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国内首条彩管生产线一期投资就达到7.5亿元。能否复制CRT时代的辉煌,政府支持是关键。
2009年2月,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出了三年重点扶持计划,以专项资金等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企业平板化转型。4月份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又明确了对平板显示产业的扶持,内容涉及支持骨干企业建设6代线以上液晶屏生产线,扶持平板显示配套产业。
2009年6月3日,政府又颁布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工作的李伟,把自己看了七八年的老电视换了一台国产32英寸的液晶电视,也没让厂家送货,一只手提着就回家了。
未来:加大研发力度 让“梦幻”照进现实
每一次创新都是为“未来”播种。当家电市场上液晶电视的“超薄之战”日益白热化的时候,科研人员的目光早已转向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3毫米的厚度、可折叠、弯曲的特性,使OLED获得国内外平板显示行业专家“梦幻般的显示技术”的美誉。
在液晶显示屏(LCD)和OLED领域具有30年研发经验的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万博泉告诉记者,如果说CRT和LCD的受制于人是因为现实性的差距而导致,那么对OLED的研发有可能成为国内平板显示业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一个契机。
清华大学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邱勇教授告诉记者,早在1996年,清华大学就成立了OLED项目组,此时,全球OLED技术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及生产技术开发阶段。
为了加快研发力度,作为我国OLED技术带头人,2001年邱勇组建了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邱勇主持投建我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投产。投产仪式上,邱勇有些激动:“这是我国在显示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技术建立生产基地,避免了走技术引进的老路。”
我国在OLED技术上的研发成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2002年,邱勇当选为国际电工委员会OLED测试项目负责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显示领域从标准制定起始阶段就开始参与。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负责的光学及光电参数测试方法标准已经进入最终审核阶段。”作为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万博泉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OLED方面取得已经申请了160多项专利,其中20多项国际专利。产品已经被用于手机、MP3等方面。去年9月,我们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OLED显示器成功应用于‘神七’宇航员的舱外航天服,开创了世界上OLED产品应用于舱外航天服的先例。”
在北京望京苏宁家电卖场,记者碰到了前来买电视的张锐夫妇,咨询了多个品牌以后,张锐感慨地说:“科技发展太快了,将来还不知道又有什么新花样呢!”
电视年谱
1958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
1970 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
1984 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成立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
1985 彩电国产化被列为全国12项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之一,对彩电国产化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科技开发,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支持。
我国制定第一个彩电标准《彩色电视机总技术条件》(GB10239—1985),提出了彩电声、光、电59项参数标准和测量方法,建立了彩电测试环境。
全国首届彩色电视机质量集中检测总结大会在长春召开,发布了44个彩电企业48种型号彩电质量检测结果,为国家规划布局彩色电视机工业以及发展我国彩电工业体系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1989 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集中检测总结大会在厦门召开,评出长虹29英寸、康佳20英寸、牡丹25英寸、青岛(现海信)25英寸彩电获得质量优秀奖,当年被授予国家质量奖——银质奖。
1990 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正式批准广研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HDTV 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
国家科委启动“高清晰度电视战略研究”。
1992 1986年到1992年前后,国家制定了不少于300项标准的彩电综合标准化。
1994 国家科委牵头成立了包括广电部等11个部委在内的“高清晰度电视研究开发”协调组,下设HDTV专项专家组。
1996 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
国家科委将高清晰度电视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分别组织了高清晰度电视战略研究、高清晰度电视“八五”攻关、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研制3方面的研究。
1997 我国研制成功16英寸等离子显示屏,填补国内空白。
1998 我国第一台完全自主开发的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在北京试验成功。
1999 国庆5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清数字电视(HDTV)实验广播样机系统成功转播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
国家成立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领导小组,从抓自主制定标准入手,加强研发及开发,瞄准高清(HD),以有线标清(SD)为切入点,启动了国家数字电视专项。
2002 长虹宣布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屏幕最大(30英寸)的液晶电视。
2005 海信推出自主研发的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信芯,填补国内空白。
2006 国家标准委颁布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国家强制性标准(GB20600—2006),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林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