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地震受灾民众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家乐福地区的一个临时帐篷里玩耍。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强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太子港1月23日电 随笔:海地重建 希望不辍
新华社记者栾翔 林杉
一场里氏7.3级强烈地震之后,海地这一被称为“西半球最贫困国家”的加勒比岛国一度陷入危机。大批人员伤亡,许多人丧失家园,行政机构、警力几乎不复存在,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坍塌。有人认为,地震可能让海地从此一蹶不振。但记者的见闻却在证实另外一种强烈的声音:海地重建,希望不辍!
23日,几经周折后终于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的新华社记者发现,这座被地震毁掉七成的城市似乎已经恢复了平静,街道上再也看不到堆积的尸体,人们停止了悲泣哀号,在建筑废墟前重新摆起小摊,买家卖家讨价还价,气氛平静。在城北某处,关张多日的理发店重新开门迎客,也有海地人光顾理发。街上行人车辆穿梭,色彩斑斓的小型公共厢车用大音量放着加勒比特有的热情舞曲,满载着人们去向各处。一如往常,曾经到过这里的记者说,除却街道背景中的建筑废墟,不时飘过的异味和焚烧垃圾的烟雾,地震及之后的过百起余震带来的恐慌似乎已经过去。
海地人经历的天灾人祸太多、太频繁,但灾难却也磨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们从危机中爬起,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海地老人让·弗朗索瓦在临时开辟的灾民营地里立起帐篷。他的邻居们在自家废墟前点燃堆成小山状的垃圾,竖起“我们需要紧急救助”的标语,希望能唤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在瓦砾中寻觅他们深爱却天人两隔的家人。
让·弗朗索瓦老人用当地土话克里奥尔语告诉记者,他年岁已高,经历过政变、骚乱、政权更迭,也受过贫困、饥荒之苦。2008年4月,由于粮价上涨,政府措施不力,导致饥民暴动,时任总理爱德华·亚历克西被迫下台。这次米价之乱以及接连而至的几场飓风和热带风暴,他都亲身经历。“孩子,我告诉你,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希望,”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