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 新华国际时评:救助海地,联合国领导作用不可替代
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人员伤亡惨重、基础设施被毁、医药食品短缺、社会秩序失控……震后海地犹如风中之烛。连日来,全球驰援海地,挖掘废墟、疏通道路、分发物资、维持秩序、抢救生命。当世界各国与海地人民联合抗灾之时,人们更强烈地意识到:在一个政府几乎瘫痪的贫穷国度实施救援,国际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而联合国的领导作用不可替代。
此次强震对于海地几乎是毁灭性的:首都太子港一片废墟,数以万计的人遇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医疗、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面对如此灾难,这个七成人口每天以不足两美元维生、粮食八成靠进口或外援的加勒比贫穷小国基本丧失了自救能力,国际援助成了唯一的生命线。
地震发生后,海地总统虽幸免于难,但大批政府官员死伤或失踪,整个行政系统几乎瘫痪。各国救援行动如何组织,款项物资如何分配都是难题,一些国家甚至围绕救援行动的主导权产生了争议。
由于灾情严重加之缺乏协调,赈灾工作暴露了许多不足。太子港机场连日来拥堵不堪,一些救灾专机无法降落只能借道邻国;不少救灾物资运抵后堆积在机场等待运出;救灾物资的分发进展缓慢;此外,有媒体报道美国在救援中的“主导”倾向招致多国不满。海地总统普雷瓦尔说:“国际援助是及时的、充分的,目前需要的是做好协调工作,尽快将国际援助送抵灾民手中。”
面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提高救援实效是当务之急,国际社会的协调是关键。联合国作为应对人道灾难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此时理应发挥领导作用,其权威性应得到所有援助方的维护与尊重。
事实证明,联合国领导国际救灾的作用不可替代。从1998年的中美洲“米奇”风灾到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联合国在灾情评估、紧急救援、动员及协调国际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在应对紧急人道危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全球应急协调体系,进而确立了它协调国际救灾的主导地位。
此外,联合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多边机构,具有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灾难的权威。特别要指出的是,联合国救援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或联盟,更容易被受灾国和捐助国双方接纳,进而消除受灾国家、特别是历史上曾遭外部势力干预的弱小国家的顾虑,从而使国际援助发挥最大功效。
海地赈灾行动已经持续一周多,救死扶伤之后,未来援助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国际社会踊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更加公平高效地配置援助资源,使海地灾后重建具有可持续性,联合国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