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地震引发的“美国效应”

时间:2010-01-21 10:19   来源:人民网

  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和两位前总统克林顿(中)、小布什(右)在白宫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法新

  海地地震发生后,美国政府反应迅速。总统奥巴马数次发表讲话,并出台一系列救援措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中断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访问,于1月16日对海地进行了4小时的访问。她在海地表示,美国“今天,明天和在未来的日子里都会留在海地”。

  美国在海地地震后的所为,将对美国在加勒比海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外交战略产生影响。海地西邻与美国长期对抗的古巴,南望多年向美国叫板的委内瑞拉,与美国本土仅相隔1120公里,被视为美国“后院”的门户。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虽然在改善与拉美国家关系方面做过努力,但由于受到与哥伦比亚军事合作的负面影响以及阿富汗战争等因素的干扰,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接触”政策收效不大。此次美国借海地地震之机凸显其救援力度,既可在改善形象方面争取加分,又可牢牢占住美国“后院”门户,并以此为支点继续向南辐射、施加其影响。

  美国国内政局也将因此产生微妙影响。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因卡特里娜飓风救援不力而在政治上失分,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曾将此作为前政府的“软肋”予以抨击。有鉴于此,奥巴马在应对海地地震时表现得格外努力。2010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美国政府自然很看重这一政治晴雨表。如果美国政府在海地救援工作中的表现得分,无疑将有利于民主党人在中期选举中的地位。

  不过,美国政府在海地地震后的表现也引发了一些批评和担忧。有人批评美国在“外交大盘已经太满之时”,对海地灾难的全力救援“有些过分”。还有更多的人担心美国的所作所为会出现自食其果的“飞去来器效应”。很多人对于美国与海地之间的关系留有不愉快的回忆。历史上,美国对海地的政策不断出现两个极端:或对海地内部事务横加干预,或对其长期忽视。此次海地地震发生后,美军海、陆、空全面出动,并毫不犹豫地独家控制了太子港机场,也因此不断传来美国借机“接管”海地的抱怨和指责。

  美国政府对此十分敏感。美国官方屡屡说明,其所有救援行动既是应海地政府之邀进行,也是通过海地政府批准而行。值得密切观察的是,当海地地震焦点不再时,美国将如何在海地重建中发挥其作用和影响。有分析指出,海地地震灾难为奥巴马政府“以一种新的方式行事提供了一个机遇”,关键是如何在微妙的正负“美国效应”之间保持平衡。

  (人民网华盛顿1月20日电 本网驻美国记者 温 宪)

编辑:焦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