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国搜救队员在太子港市受灾最严重的家乐福地区废墟上搜寻生命迹象。当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队继续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市进行搜救行动。目前,他们已在23处倒塌建筑物现场用搜救犬、声波探测仪、“蛇眼”等进行搜救。新华社记者袁满摄
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 新华国际时评 中国救援 有情有义
新华社记者 夏文辉
目前,赈灾行动正在海地地震灾区紧张进行,现场的救援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这么一批中国人:他们不分昼夜,不畏艰险,向海地灾民奉献着真挚之爱。
中国的救援行动及时、尽力。地震突发仅十多个小时,第一批国际救援队伍就赶到海地,这其中就有60名来自中国的专家和医生;在残垣断壁间的空地上,中国医疗队第一个搭建起简易的医疗所,迅速为受伤人员实施救治;余震不断之时,痛失战友的中国女维和警察冒险救出数名塌房下的灾民;连日来,中国政府和各界民众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渠道向海地提供各种援助,表达慰问。
救援赈灾,感同身受;关爱灾民,发乎内心,中国政府和民众救援海地的情感至真至纯。基于这份情感,中国医疗队队员排除困难忘我地投入抢救,赢得海地政府和民众的由衷感谢;基于这份情感,中国国际救援队连续奋战,抢救生命,发掘遗体,到1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挖出15具死难者遗体,其中包括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等7名外国人遗体,赶赴海地视察灾情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特地用中文向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说了三遍“谢谢”。
废墟下的生命随时可能终止,救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领队黄建发说,在最短时间内调集有限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实施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救行动不分国界”。
不分国界,这是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中国民众表达慰问、积极捐款,尽管不少人此前并不十分了解这个遥远的加勒比海岛;基于这一理念,曾大量接治汶川地震伤员的四川一所医院发出“海地地震医疗救援请战书”;基于这一理念,中国民众在哀悼地震中遇难中国维和警察的同时,也为他们生命的付出感到自豪。
逢灾而绝地相救,这是人类的美好本性。中国在海地的赈灾行动,是高尚人道、无私情意和国际责任的体现。正如日本《产经新闻》文章所说,海地地震后,中国反应迅速,最先伸出援手,积极而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