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官员21日说,计划将40万地震灾民由海地首都太子港迁至周边临时安置点。
现阶段,官员们就安置点选址激烈辩论。帐篷成为灾区严重告急物资,即将到来的雨季则将进一步加重救援人员和灾民们的担忧。
南北迁移
海地内政部长保罗·安托万·比安—艾梅当天说,政府计划在海地南部和北部建立40个临时安置点,每个安置点预计容纳1万人。首先将有10万灾民迁至西部省克鲁瓦—德布凯市郊区附近10个安置点。
克鲁瓦—德布凯市位于太子港西北12.9公里处。
国际移民组织同日说,巴西维和人员现阶段着手平整克鲁瓦—德布凯市郊区土地,筹建的安置点预计可容纳大约3万人。
比安—艾梅没有给出迁移时间表。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的办公厅主任弗里茨·隆尚告诉美联社记者,迁移工作可能月底前启动;安置点建成后,政府提供的免费公交车将在7天至10天内完成运送灾民。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至少50万人眼下分散在太子港内447个难民营,绝大多数卫生条件堪忧。这一组织和海地政府评估其中350个难民营后发现,仅有179个可勉强容身,3个能提供饮用水。
美联社报道,这项临时迁移计划旨在防止太子港内疾病传染。
隆尚说,新安置点“至少拥有足够设施”,提供灾民急需的水、食品和医疗服务。
选址之争
12日地震重伤海地,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在全国范围内找出合适的安置点成为一大难题,海地政府和国际机构官员眼下就选址激烈辩论。
“标准是必须有水,”海地旅游部长帕特里克·德拉图尔说,“土地必须为国有或是政府有权处置的私人土地,安置点不仅能提供住所,还能提供医疗等服务。”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根据迁移灾民计划第二阶段部署,私人企业将在受安置的灾民帮助下承包建设公寓楼等住房。
“我们希望人口集中会带来就业,”德拉图尔与总统普雷瓦尔会谈后说,“他们将帮忙为自己盖楼。”
《华盛顿邮报》报道,官员们意识到这些临时搭建的帐篷村可能最终发展为永久住地,移民部门官员力争在方便就业的市内选址。政府部长们则强调当务之急是尽快提供尽可能多的避难所。
雨近添愁
灾区眼下急缺帐篷,即将到来的雨季又在救援人员心头平添几分忧虑。
太子港余震不断,联合国人员估计,市内残余建筑恐难逃彻底坍塌厄运。按照《华盛顿邮报》说法,全市大约400万人口中绝大多数震后“睡在星光下”。
总理办公室外草坪上宿有上千名灾民,却仅有一座帐篷且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搭建的医疗帐篷。灾民阿兰·让·弗朗索瓦在那里做医生助手。他说,“这儿的人非常害怕下雨”,不少病人开始担心一旦下雨怎么办。
海地第四大城市雅克梅勒震后遭遇数次降雨,全市4万居民中多数无家可归,不少人露宿街头,经受雨淋。灾民们需要食物、水和药品,但问及最需要的物资时,他们呼叫:“帐篷,帐篷。”
海地全国约有900万人。政府估计,大约10万人在这场地震中丧生,25万人受伤,200万人无家可归。
国际移民组织女发言人纽尔卡·皮涅罗说,即使帐篷也仅能救一时之急,按时节,海地每年5月份进入雨季,届时,帐篷可能禁不住狂风暴雨。很快将需要更多永久性住所。
“漫长的雨季自5月开始,飓风季随之而来,那时帐篷不会有什么用。但此时此刻选择不多,”国际移民组织负责人文森特·乌韦说,“必须启动评估,讨论最佳建筑方式和耐用材料。”(王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