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时政-中国载人航天梦圆金秋-辉煌神州系列
辉煌神州系列


 

神五副总设计师:未来几年我国有能力探月
 
 
  来源:      日期:2003-11-21 14:11

 

  南方网讯 昨天(11月20日)是一个大日子!4年前的同一天,我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当神舟五号飞船的副总设计师郑松辉把神舟五号飞船的模型交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新的手上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郑松辉在华工体育馆给前来参加全国第八届“挑战杯”的各地大学生们作了一场题为“用成功报效祖国”的精彩报告。


  “从无飞船到有飞船,从神舟一号到五号,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实现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考验,科研人员一直坚持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郑松辉倡导大学生们要积极发挥创造性,要敢拼、敢闯、敢发明,哪怕最后得不到理想中的结果,也可以在创造和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创新的精神和积累研究的经验。


  报告会后,郑松辉和我们共进晚餐,披露了神舟号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关键的核心技术别人不会轻易让我们学到


  问: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太空飞行已经30多年了,载人飞船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我们是怎样一步跨过这30年,攀登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峰?


  郑松辉(以下简称“郑”):的确,我们一步跨过30年,短短的4年里连续成功发射5艘飞船,每一次都是一个奇迹,这些都归功于我们从一开始订方案,就坚决按照国情,走自己的路线。


  在1992年载人飞船工程立项时,我们既没有研制经验,也没有资料借鉴,连飞船啥模样都没见过,但我们都认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必须得搞上去,这种想法都嵌到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了。


  就是凭着这样的“傻”劲,我们迈开了向载人航天领域进军的步子。


  要在起步如此晚的情况下,跃升到一个这样高的水平,我们实现的是“跨越式”发展,也就是在吸取了美国、俄罗斯的一些成功经验下,跨步研制航天技术。


  问:但有外电报道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是完全借鉴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实际的情况又是怎样?


  郑:俄罗斯是航天大国,从载人航天工程来讲,它是最领先的。载人航天初期的论证阶段,我们确实请到一些俄罗斯的同行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介绍,我们也从中吸取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但在研制的过程中,神舟号飞船是由我们自行设计,具有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关键的核心技术别人是不会轻易让我们学到的,而且很多数据还是靠自己不断实验、总结才靠得住。


  例如,留轨舱,也叫宇航员的回收舱。前苏联发射的飞船,这部分在脱离之后就废弃掉了,而我们脱离之后的部分,可以继续在太空遨游,成为一颗我们的卫星,可以运行半年左右,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空间探索和测试。


  问: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一些步子迈得很快。


  郑:前苏联、美国在飞船正式载人太空飞行前,都进行数次飞船载猴子和狗的实验,而我们由于有了国外载人航天的经验,就没有做过飞船载动物的实验,直接就在神舟一号上采取飞船载模拟人,通过仪器,模拟真人在太空中飞行时身体的各种变化数据,并用模拟人提供舱内温度、湿度、空气含量、人体温度等各种数据。


  未来几年内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探月


  问:载人航天成功后,国人都希望中国人能早日实现登月梦想,现在我们有没有登月计划?


  郑:登月跟探月不一样。所谓探月就是从地球发射卫星,按一定的轨道,绕月球一圈,作为月球的卫星收集数据。而登月,就是把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表面,还要从月球返回。它比起探月来说,难度更大,我们需要在探月完成后,再确定登月的计划。但我很有信心,总有那么一天,五星红旗会在月球上飘扬!


  我们的航天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是发射我国自己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实现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


  目前可以说,我们已经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步,如果按部就班,一两年内神舟六号也可以基本完备。以这样的进度,如无意外,未来的几年内我们完全有能力发射卫星,作为月球的卫星,实现探月。


  哥伦比亚号的意外使我们更严格地检测每个环节


  问:今年,一些意外,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些意外有没有给我们神舟五号的发射研制带来压力呢?


  郑:压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美国哥伦比亚号的意外。别人都做了那么多年,成功了100多次,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我们非常谨慎地重新检测了每一个环节,思考任何一个有可能发生偏差的细节,重新测试、敲定。


  例如,俄罗斯今年发射的,落地时候与预算偏差了400多公里。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必须重新计算神舟五号落地的位置和考虑所有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因为内蒙古与蒙古交接,稍有不慎,飞船就会降落在蒙古。因此,我们除了计算风速、阻力等因素外,还给迎接飞船的工作人员准备了护照。


  还有巴西第3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最后测试中发生人员伤亡惨剧,使我们的测试都相当谨慎,制定一套相当详细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容许有任何闪失。


  问:神舟五号成功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受到世界更密切的关注,甚至特为中国太空人创立了新的英语单词“Taikonaut”,中国以后的航天前进路在如此的瞩目下,不容易走吧?


  郑:目前,中国载人航天的实力排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西方国家对“中国宇航员”用了音译的手法发明了新的英语单词“Taikonaut”,这既是对我们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表示了对我们航天事业的深切关注。压力肯定是有的,但压力的出现,往往会成为动力,帮助我们做最好的检测和预算。


  在压力面前,我们只会更塌实地走下去。


  参加“挑战杯”拍卖获奖同样值得庆贺


  问:您对这次“挑战杯”的参赛作品印象如何?


  郑:他们的作品都很具创造性和实用性。大部分的作品既有超前的意识,又有可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用价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洪水救助船。它的设计简单,并且结合了南方水潮的特点,在发洪水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它来进行组团救治和个人自救。


  问: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成果能被拍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比获奖更重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郑:成果被转化成技术,甚至申请专利,投入使用,服务社会,服务人群,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成果被拍卖,我认为,是不能与“获奖”相比较的。


  成果或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与获奖,是两回事,两者之间不存在着可比性。


  就如一个研究所或一个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或课题的时候,都有研发梯队,有些是为长远计划作打算的,有些可能两三年内就见效了。


  同样道理,如果有些参赛的作品是属于国家、社会长远发展规划中的,或对人文科学有卓越研究意义的,它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化成生产力,当然就不可能被企业相中、拍卖出去了。但它们同样有资格获奖。


  拍卖和获奖同样值得庆贺!


  问:有的大学生满怀激情地参加“挑战杯”,可能有些成果并不是怎么贴切这个社会的发展,又或者有些成果根本不能进入决赛,但他们为此花费了不少金钱、时间和精力。


  郑:大学生有勇气参加“挑战杯”,无论结果怎么样,都是代表了一种理想、一种创意、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一件好事。这正是我们国家目前青少年所比较缺乏的。


  我认为,“挑战杯”必定可以越办越好,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可能会有一些意向直接成为课题,带到高校中去,直接吸收先进的、有爆发力和创造力的思想。


  我要把这些“挑战杯”科技成果的介绍带回去,说不定,哪天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引进我们的空间技术研究。


  问: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广东高校具备培养这类型人才的实力吗?


  郑:实际上,航天事业发展涵盖了很多学科,这些学科在各所高校都基本有开设,只要立志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学生,我们都很欢迎。


  广东的高校这几年发展得相当快,我们空间技术研究院也考虑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奖学金或研究生免试推荐名额,让更多有兴趣和有实力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来。


  杨利伟成为“第一人”胜在心理素质


  问:杨利伟能够成为“第一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郑:一个航天飞行员,心理素质相当重要,因为他要面对很多突发事件,需要冷静地处理。杨利伟的心理素质比较强,他的心律在各种模拟测试中,一般都能保持在60多下的水平,只有1次是72下,然后又慢慢地回落下来了。


  出发到太空的当天,他不是自己醒来,而是被人叫醒的。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请郑松辉在“挑战杯”记者证上签名,作为留念。


  郑松辉乐呵呵地放下筷子,一边签名,一边笑着说,“这可是一张特别的记者证,因为今天是神舟一号的4周年纪念日,是一个大日子。”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