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地区,全省17.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岩溶山区分布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老百姓常说的“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正是贵州水资源状况的真实写照。
据有关资料显示:贵州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38.86亿立方米/年,已开发地下水总量仅为25亿立方米/年,仅占允许开采资源量的18.03%,占总资源量的10%,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潜力很大。
在我省遭遇特大旱灾后,根据省委、省政府抗旱救灾会议精神和统一部署,省地矿局3月1日召开紧急动员会,在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紧急启动2010年地下水勘查工作。该局迅速抽调业务骨干和水文地质专家,带上地下水勘查成果资料、打水设备,立即开赴旱情严重的灾区,开展勘查布孔,利用地下水资源抗旱救灾。
精心组织全面启动
3月2日下午,湄潭县新场村。一位年长的村民叹息:“村里有一个天然泉眼,这段时间干旱严重,1个多小时才出一桶水,水桶都排成长龙了,全村几千亩庄稼更是没有办法!”刚刚到达的8名地质技术人员马不停蹄投入工作,利用1□5万的水文地质勘查资料勘查布置钻孔。
夜幕即将降临,长期没有下雨的天空却飘起了雪花,天气十分寒冷,车灯照耀着人们呼出的热气清晰可见。冒着只有1至2度的寒冷天气和瑟瑟寒风,地质技术人员沿着蜿蜒山路,踏过一片片枯黄的野草,认真查看地形结构、地质图,勘查布置孔位。
三月,春寒料峭,寒风如刀。大家顶风勘查布孔,直到勘查布置完新场村的所有孔位,才踏上50多公里的返程路,回到县城已深夜23时45分。
与此同时,30多名地质、水文、钻探专家组成的3个抗旱工作指导组,急赴各市(州、地),根据干旱缺水情况,现场勘查布置打水施工孔位,部署地下水勘查钻探工作。他们冒着冰冷刺骨的寒风走乡串寨了解旱情,翻山越岭调查水文地质条件,查图纸、看地型,按照受灾严重程度,慎重选点布孔,设置机井孔位。每天都要勘查到天黑得无法开展工作才回驻地,接送他们的汽车已经被泥浆包裹成了一辆“泥车”。
经过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根据旱情的轻重缓急,该局先后实地勘查了全省88个县(市)受灾较为严重的几百个乡镇、村寨,首批紧急勘查布置地下水施工点161个,涉及受灾群众近60万人。
在紧急布置地下水施工钻孔的同时,该局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制定地下水打井施工方案,根据11个打井单位分布的实际,就近分地区安排施工任务。111地质队、114地质队、112地质队、101地质队、103地质队、104地质队等10个基层单位,迅速调集400多名技术施工骨干,组成首批36支打水抗旱队伍,日夜兼程开赴黔北、黔西南、黔南、黔东南、黔西北等地下水钻探工地。他们冒着初春不期而遇的寒流,采取物探、水文、钻探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地下水勘查,采用先进技术施工,提高了打井找水成果质量和效率。
清泉涌流捷报频传
黔西南州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兴仁县20万人遭遇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该县新建的双山水厂由于水源枯竭,县城2万多人出现间歇性供水。111地质队承担黔西南州打井抗旱救灾任务后,几十名地质技术人员、物探技术人员、钻探施工员马上开始准备。
钻机机长钟秀郎率领的抗旱救灾小组,受命承担为兴仁县双山水厂打井。
3月3日,天刚濛濛亮,钟秀郎的抗旱救灾小组开始装运设备,搬运管材,吊卸庞大的空压机和钻机设备。火辣辣的太阳烤得大伙汗流浃背,中午饭也顾不上吃,一直战斗到下午6点。夜幕已经悄悄降临,钟秀郎对满脸汗水的同事们说:“兴仁县城2万多人用水困难,领导把最重的双山水厂打井施工任务交给我们,从贵阳到双山水厂有几百公里,必须连夜出发,才能保证明天安装好设备。”
于是,他率领机组同事们连夜出发了。经过7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3月4日凌晨1点终于抵达双山。夜已经很深了,山野一片漆黑。
钻井技术员顾不上休息,打着手电筒继续战斗,肩挑背扛,吊卸和搬运设备。经过4个多小时苦战,终于把庞大的空压机等设备运到施工地点。
3月5日清晨,太阳刚刚蹦出来,双山水厂附近已经耸立起一座钻机,这是省地矿局在旱灾严重的黔西南地区耸起的抗旱第一钻。乡亲们的眼里满怀期盼,一直守在钻井边等待,一些乡亲们还为打井队员送水、送饭。但打井队员顾不上喝水、吃饭,红肿着眼睛开始施工。
为提高施工进度,尽快打出水,钟秀郎钻探施工组采用先进的空气潜孔锤钻井施工新工艺——SPJ300型钻机和YSSC-300型覆盖式全液压机相配合。在钻探过程中,由于地层复杂,地面1米以下全是鹅卵石,空压机离孔位较远,风力损耗大,孔深后排渣困难。大伙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加大钻头重量,从常规的1.5吨加大到3吨,终于克服了施工困难。寒冷的工地上,钻机启动时强大的空气压力,将孔内的泥浆、泥尘高高扬起,钻探工人们身上挂着泥浆冰甲,双手僵硬,坚持在钻台上作业。
3月8日,井下忽然冒出水来,一股股水汽飞涌,机场上欢声雷动,乡亲们激动地欢呼:“出水了,终于出水啦!”看着清澈甘甜的地下水涌流出来,双山水厂附近的乡亲们像过节一样高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贵州旱区打出的第一口抗旱救灾地下水井!
在黔西南州兴仁县,111地质队2号钻机机长刘景斌接到赴兴仁打井抗旱的任务后,立即召集机组的5名同事,迅速装载钻井设备,连夜赶往施工地点,到达时已是夜深人静。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亮,他们来到施工地点平整场地,经过紧张安装调试设备,机台正式开钻。他们发挥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寒冷的工地上三班连轴不间断地施工。钻机一开,浓稠的泥浆溅满全身,换班时整个班组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泥人雕塑”。
整个机场下着泥雨,刘景斌变成了一个“泥人”。为确保顺利施工,尽早为当地缺水百姓打出水源,他一直坚守在机台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认真负责、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5天的艰苦努力,刘景斌带领同事们在巴铃镇打出日涌水量1000吨的优质地下水,解决了1万多人的饮用水问题。
接到赶赴湄潭县洗马乡新场村打井抗旱的任务后,麻卫机长立即召集机组5名弟兄,迅速装载钻井设备,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9点多。
为确保顺利施工,尽早为新场村缺水百姓打出水源,从开始钻探施工之日起,麻卫机长就一直坚守在机台上,就连吃饭也在机场上,每次打开饭盒,饭菜早已凉得没有一丝热气。
经过连续5天的艰苦奋战,3月8日,他们在旱情严重的湄潭县洗马乡新场村,打出一口孔深120米,日涌水量达400多吨的地下水井,解决了新场村千余缺水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技术人员正在做抽水试验,村民陶大伯激动地说:“我们有水喝了,我家的几十亩辣椒苗也有救了,太感谢地质技术人员了!”
在黔东南州,101地质队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和钻机,在岑巩、麻江、凯里等重旱灾区开展打井抗旱工作,为了尽快打出水,钻探技术人员在寒冷的工地上三班连轴不间断地开钻,夜以继日地施工。3月20日,经过5天紧张工作,在凯里冠英成功打出一口出水量为350吨/天的抗旱井,可解决周边三个村民组5000人的饮水问题。
在黔中安顺,112地质队钻探技师黄守进和10位同伴,于3月11日将重达3吨的钻探主体设备运达普定县城关镇龙潭村,在被烈日暴晒干涸龟裂的土地上连续工作10天,运用先进的空气潜孔锤钻井技术施工,钻探深度达150多米,打出日出水量1500吨的地下水井,极大地缓解普定县南门村、新街、红旗村等村寨和学校近3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与广西毗邻的独山县,由于供应县城的水库“只出没进”,库存水量不断减少,水库水量最多只能维持一周,县城及周边地区共6万多名老百姓饮水告急。
该队立即组织水文地质专家,在县城及周边地区实地勘查布置钻孔,紧急调集的5台钻机,日夜兼程赶赴独山县打井施工点,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立塔、调试准备工作。4月5日,在一片平坦的耕地中间,成功打出一口孔深150米,日涌水量达700多吨的地下水井。水从井口喷涌出来,冲起10多米高的白色水柱。
104地质队组织钻机在息烽、瓮安县打出水后,又组织力量在贵定县谷虾村紧张施工,贵定县各级地方政府为打井队员送来大米、猪肉、蔬菜、香烟等慰问品,谷虾村的10多位村民还自发组织演唱队,到机台唱山歌表示慰问。
在六盘水,113地质队在老鹰山镇石河村,用10天时间紧急施工四口地下水井,为当地2万多老百姓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与此同时,该局采取措施紧急启用2007年以来施工成井的200多个探采结合孔抗旱救灾;在凤冈县施工完成的22口井中的16口井在抗旱救灾工作中紧急启用,基本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困难;玉屏自治县的68口机井保证了8万多村民顺利度过了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