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传统旱区用民间智慧谱写抗旱凯歌

时间:2010-04-23 10:22   来源:广西日报

  农作物旱死、人畜饮水困难……持续数月的大旱,折磨着八桂大地,也考验着广西各界。

  来宾作为传统旱区,在抗击大旱的战役中,政府善用民间智慧抗旱,谱写了一曲抗旱凯歌。

  民间“互助”抗旱

  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定甲村是远近闻名的“菜篮子”,2000多亩菜地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然而,数月的大旱、焦渴的大地,让村民们忧心忡忡。

  由于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各家各户分散浇水保苗的办法又因为劳动力少行不通。60多岁的村民胡清富告诉记者:“往年老两口就可以侍弄完菜地,今年行不通了。干旱太久,每天都需要浇水,仅靠单干,一家人一天只能淋一亩地,前面淋了后面的就旱死了。”

  然而,民间智慧总有无穷的力量。春节过后,良塘乡菜农自发组织了抗旱互助组抗击罕见大旱。该乡村民胡清富和曾祥行等三户就组成了“互助组”。春节以来,3家人先后给3家的菜地淋了10多次水。“由于作物不同、地块不同,干旱程度也不一样,几家人合作,可以从干旱严重的地方开始,保证每家的作物都能存活下来。”曾祥行说。

  良塘乡党委书记黎修瑜介绍,这种互助组最早由农民自发组建,由于效果好,乡政府及时号召各村党组织成立抗旱互助组。来宾市各级政府也积极引导推广这种好做法。抗旱“互助组”非常普遍,有的是3到5户农民组成,有的是以行业协会为单位组成抗旱互助组,有效降低了旱灾影响。


  自发“党员送水队”

  3月底,忻城旱情达到历史高峰——仅饮水困难人数一度达到9.7万,占全县人口1/4。

  该县红渡镇三合村饮水困难人群800多人,2月中旬所有水柜就已全部干涸,全村只有一口水井有水。方圆6公里分布着5个屯,全靠这口行将枯竭的水井为生。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里还有15个没有能力挑水的五保老人。

  “年轻劳力要走3里山路挑水喝尚且不容易,何况老人。”为解决老人喝水问题,2月初,村党委书记潘显达就召集全村党员开会,组织了“党员送水队”,轮流给村里五保、孤寡老人送水。

  很快,这一做法在忻城251个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屯推广,5000多名党员参与义务送水。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来宾市党委的重视和鼓励,随即来宾各地涌现了很多“党员送水队”。忻城县大塘镇木兰村党支部组织党员通过用摩托车运水的方式,每天派5位党员给受旱严重的龙佳屯送水。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