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4月15日电
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仍在持续,抗旱斗争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旱区处处,活跃着奋战的身影;群山绵绵,写满了英雄的诗篇。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依然在抗旱一线顽强拼搏、抗灾自救的旱区群众,献给无数心系灾区、守望相助的各界人士,献给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奋力开创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民……
———题记
记者朱国贤、邹声文、王丽
人口数亿、面积广大的西南地区,正面临着一场历经夏秋冬春、持续近10个月的特大旱灾……
再严峻的灾情,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低下头颅。找水源、保供水,抓春耕、保灌溉……在大灾前,旱区人民顽强拼搏,以必胜的信念与旱魔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
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位于群山深处的村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
这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村民,汉、苗、布依,男女老少,433户1632人。
从去年夏天到现在,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双手和臂膀,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与旱魔殊死相搏,日日夜夜抗旱保苗,全力守护着生命的绿色,全力守护着明天的希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天壮歌……
旱魔肆虐,绝处求生。他们以不屈的意志,让枯萎的“生命之花”焕发生机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3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黔西南的兴义市,深为这里的喀斯特盆谷峰林地貌所吸引。
小小的冷洞村,就隐藏在被誉为绝世美景的万峰林中。
这里美丽而脆弱,多年来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石漠化严重,山不存雨,遇旱即灾。冷洞村的人们几乎年年要与干旱打交道。
尽管各家水池蓄满了水,但村支书朱昌国和村民没料到,这一次,竟然是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
去年七八月间,正是稻花飘香的时节,干旱来了。村民们用水池里的水,拼命保住了多数稻田的收成。
稻子一收,该种小麦了。地太干,牛拉不动。朱昌国紧急联系了几台微耕机,打碎干硬的土块,勉强种下麦子。
到10月一直没雨,地里裂开了二指宽的缝隙。虽有村民的精心浇灌,但仍有三成小麦没有发芽。
小麦开始抽穗,雨水仍然不来。村民们不断抽水浇灌。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少,地却越来越干。最终,人们好不容易才用水“喂”大的麦苗一片焦枯。
村子四周的莽莽群山上,那些历经数百年顽强存活的树木杂草,几乎全部枯死。
小麦绝收!百年大旱!一向心中有底的冷洞村村民,开始紧张了。
这是一种让人揪心的期盼——
每到晚上,全村1000多双眼睛都死死盯着电视屏幕,收看天气预报;每逢阴天,全村人都仰起头,寻找可能带来降雨的乌云……但失望一次又一次袭来,他们未能盼到一场救命的雨水。
春节时,周边村子已经不得不花钱买水过年了,200元一车水。看到这一情景,冷洞村的人心开始慌了。
兴义市水利部门的人到各村巡视。看到冷洞村的水窖普遍有水,有些甚至有一米多深,他们肯定了这里的抗旱准备和抗旱能力,但也郑重提醒朱昌国:根据预测,很可能要到5月底才会有大雨……
5月底!这意味着一千多号人得再熬好几个月。朱昌国心里异常紧张,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边频频察看各家水窖、水池,一边不停地在心里算计,全村还能扛多久……
正月初八。朱昌国巡山察看全村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天呀,出大问题了——许多金银花开始蔫了!
这可要了全村的命!朱昌国的心像扎着一把刀子……
9年前,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致富的朱昌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冷洞村的路子:人工栽培金银花。到去年,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2200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
特大旱情袭来,耐旱的金银花也顶不住了,一株株枯死。这可是冷洞村的“摇钱树”、全村人的“命根子”呀。这些金银花经过六七年的生长,已进入盛花期,如果枯死,意味着全村又要跌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保住金银花,就是保住希望!从2月开始,村民们自发背水上山,顶着日头,在石旮旯里一瓢瓢、一株株地浇灌。每次背水只够浇5株。全村男女老少起早摸黑,不停背水上山。摔倒了,水洒了,站起身下山再背……
没想到的是,历经艰辛背水上山,两瓢水浇下去,刨开苗株根部一看,土还是干的——干透了的土,根本存不住水。
一天又一天,尽管村民们拼命背水保苗,但金银花还在不断死去。到3月初,全村2000多亩金银花,30%已经死亡,50%危在旦夕,一些水窖已经干涸……
58岁的李兴刚种了1000多株金银花,去年收入4000元,本预计今年收入会翻番。看到死去的苗株,他一次次地流下眼泪;
78岁的张正银老汉伤心地对朱昌国说:“金银花死得太多了,没有望头了……”
绝望,在村民心中蔓延。冷洞村,面临一场四季连旱带来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