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带领村民抗旱的贵州兴义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

时间:2010-04-13 12:3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4月12日电 题:山沟沟里的“希望之花”——记带领村民顽强抗旱的贵州省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

  新华社记者 朱国贤、邹声文、王丽

  冷洞村,一个藏在贵州黔西南万峰丛中的小山村。

  朱昌国,冷洞村的党支部书记,大山里的一条汉子。

  多年来,这位“倔汉”不怕天、不信命。这次,他可遇上了特大号难题。百年未遇的四季连旱,考验着大伙儿心中的“主心骨”。能不能迈得过,连朱昌国自己都没底……

  悬崖峭壁中,顽强绽放“希望之花”

  大山里的村子,美丽而脆弱,石漠化严重,山不存雨,遇旱即灾。冷洞村的人们几乎年年要与干旱打交道。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从2001年全票当选村支书,“倔汉”朱昌国就带着全村1000多口子,炸石平地,修水池、造水田……祖祖辈辈满山沟里找水喝、连苞谷饭都吃不饱的山里人,一年四季有了水喝,家家端上了白米饭,9年间人均纯收入从400元增长到2600多元。

  全村水窖水池修了几百个。所以,干旱刚开始,朱昌国一点都不急。

  谁也没料到,这一次,竟然是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

  去年8月,稻花飘香时,干旱来了。朱昌国带着村民们,用水池蓄水拼命保住了多数稻田的收成。

  收稻种麦,但地太干了,牛拉不动。朱昌国紧急联系到几台微耕机,带着村民打碎干土块,勉强种下麦子。

  没雨,没雨,一直没雨……地里裂开了二指宽的缝隙。

  朱昌国带着村民,不断抽水浇麦地。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少,地却越来越干。人们用贵如油的蓄水“喂”大的麦苗,一片焦枯!

  被称为人间仙境的万峰林,草木不断枯死,仿佛被烧过一样!问遍所有人,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大旱!

  一向心中有底的朱昌国紧张起来。他把村民召集在一起,提醒大家节约用水,同时给大家打气。他说:“小季无收大季补。只要雨水一来,种下水稻,蓄满水池,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春节时,周边村子已经有人家买水过年了。水利部门的人到各村巡视,看到冷洞村的水窖普遍有水,非常佩服,却也郑重提醒朱昌国,根据预测,很可能要到5月底才会有大雨。

  5月底?1000多号人得再熬好几个月!朱昌国心底里异常着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他更加频繁地带着人察看各村的每一个水窖、水池,一遍遍地在心里算计着,全村还能扛多久。

  春节过了。大山里的人们望穿双眼,还是没有盼来点滴雨水。

  正月初八。朱昌国按惯例巡山,查看全村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天呀,石窝里的金银花开始蔫了!

  这可要了全村的命!朱昌国的心像扎着一把刀子,一阵阵地生疼。

  8年前,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致富的朱昌国,把目光瞄准了野生金银花。小时候,他就到爬到崖壁上去采过,两天劳动就能换来一年的学费、书本费。这些年,市场上金银花一直很抢手,价格也高,大量种植还可以防治日益加重的石漠化,应该是个路子。

  朱昌国爬上几百米高的大山,移出几株金银花,回家后自己育苗、嫁接、试种,最终育出了1000多株金银花苗。

  2007年,第一批金银花苗开花了,光一户人家的金银花就卖了好几千元。去年,全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达2200多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产业。山沟沟里的金银花,成为名副其实的“希望花”。

  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群众的“命根子”

  特大旱情下,金银花一株株地枯死。这可是全村人的“命根子”呀。如果经过六七年的生长、已经进入盛花期的株苗大面积枯死,全村1000多人又要跌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朱昌国和村民们开始顶着烈日,背水攀上山,在石旮旯里一瓢瓢、一株株地浇灌。可让人绝望的是,几瓢水浇下去,刨开根部一看,土还是干的。水分在干渴的土地上立刻蒸发,眼睁睁就要看着一株又一株金银花无可挽回地枯死了。

  毒辣辣的日头继续炙烤着群山,威胁着金银花。

  一株,一株,又一株……水池里的水快要见底了,村民背水的肩膀都磨破了,金银花还在不断地枯死。

  78岁的张正银老汉伤心地对朱昌国说:“金银花死得太多了,没有望头了!”

  “金银花产业是全村的‘命根子’!群众的利益保住了、发展了,我就是好人;群众的利益没保住、失败了,我就是罪人。我绝不能当个罪人!”把群众利益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这个“倔汉”,暗暗下定了决心。

  3月10日,朱昌国带人挨家挨户查看水池。全村386个水窖、246个水池,蓄水仅剩1200立方米,只够1000多口人喝十来天。

  晚上,朱昌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一株株枯死的苗株,村民们急迫的目光,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脑海里来回变换。

  怎么办?怎么办?

  挑水?抽水?打井?要抢救种植在陡峭山坡上的金银花,既要便于运输,又要非常节水。一个个的办法想出来了,又一个个被他否定。

  凌晨3点,干涸的群山一片黑暗,但把老百姓的金银花当成自己生命的朱昌国终于在反反复复、绞尽脑汁后找到了光明--

  突然,他脑海里灵光一闪:滴灌!干旱的西北地区用滴灌解决了大问题,可以借鉴;没有滴灌设备,可以用瓶子代替。

  早上6点,迫不及待的朱昌国早早起了床,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十来个空塑料瓶,翻出妻子纳鞋底的大针,快步跑到蓄水池装满水,7点就爬到了山腰即将枯死的金银花地里。随后,他在空塑料瓶底打一个小孔,通过旋转瓶盖松紧控制水滴流量,把瓶子放到了金银花根部。

  他一趟趟上山,一遍遍试验,一遍遍翻看,焦急等待“土滴灌”的效果:第一天,抠开土一看,两瓶水竟然可以湿透植物根部30厘米深的土;第二天,他发现发蔫的金银花叶子开始舒展开来;第三天,枯死的枝条竟然长出了小小的新叶!

  太好了!金银花有救了!

  朱昌国黝黑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笑容。48岁的他激动得像个小孩,他给村组干部打电话时手舞足蹈:“金银花有救了,有救了!”

  “土滴灌”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它特别有效,容易背上山,用水量还只是浇灌的五分之一,是一个好办法。但朱昌国和村组干部们站在山腰上一算账,都傻眼了:要用“土滴灌”保住全村幸存的30多万株金银花,至少需要10万个塑料瓶!

  压不垮的那股子倔劲,让奇迹在绝境边缘诞生

  10万个!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哪里找去?

  这位“倔汉”是不会退缩的!

  “你们赶快召集全村人开会,先教大家学技术,瓶子的事我来想办法!”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朱昌国撂下这句话,匆匆跑回家,让大学毕业的儿媳妇张仕会赶紧往兴义市赶,想方设法去找瓶子。

  整整一天,张仕会几乎跑遍了兴义市所有的废品收购站,却只买到2000多个瓶子,还有不少根本不能用。

  2000个,仅是需要总量的五十分之一!

  第二天,朱昌国又派张仕会进城,借来一张书桌摆起捐赠点。“捐出一个塑料瓶就是帮农民保住一棵金银花……”热心群众纷纷伸手相助,当天募集到3000多个。

  太少了!太少了!金银花每天都在死去,冷洞村等不起。朱昌国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关系,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广播、电视反复介绍冷洞村的特殊抗旱需求——需要旧塑料瓶。

  大山汉子顽强坚韧、抗击旱魔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群众。为了金银花,为了冷洞村,人们四处搜寻旧塑料瓶。部队、学校、机关;军人、市民、学生……仅5天时间,10多万个塑料瓶就送到了村里……一户户村民带上瓶子,来到自家水池灌满,背水上山保苗。

  但朱昌国没想到,还有一些村民怀疑“土滴灌”这个法子,说,舀水浇灌都没用,“土滴灌”能行?

  为了每一户都能保住金银花,朱昌国苦口婆心。白天,他组织村组骨干上山传授技术、检查保苗情况;晚上,他带着村组骨干翻山越岭,到全村12个村民小组现场演示,让大家看实际效果。回到家里经常是半夜。

  怀疑消除了。冷洞村村民用自己的手和肩,背水上山保苗。无论曙色未明,夜色苍茫,冷洞村的群山之上、石旮旯里,总是跃动着朱昌国和村民们一起背水保苗的身影。

  雨水依旧没来,日头越来越毒,土地越来越干,但冷洞村的35万株金银花挺了过来,干枯的枝条上挺立着嫩绿的新芽。干旱中逼出来的“绝招”,使这里的金银花绝处逢生。

  为了抗旱,忙了近10个月的朱昌国却无法让自己闲下来。每天,他都会带着村组骨干上山,查看金银花的情况,都会四处联系水源……

  问他:“苦吗?”

  “苦,但值!”这位山里汉子的回答简短、有力。

  金银花很平凡,却是大山人家的希望。现在进出冷洞村,每次都能看到山旮旯里一株株的金银花。这种花,耐干旱,耐贫瘠,在石窝窝里也能开得很灿烂。极度的大旱,几乎将这些希望之花置于死地,但顽强的朱昌国,带领大家硬是让金银花重现生机。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