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记者随民兵抗旱找水突击队亲历旱区地下岩洞找水路

时间:2010-04-13 10: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4月12日电(记者  王志伟)“手电准备好了没有?”“蜡烛和打火机准备好了没有?”“绳子准备好了没有?”“出发!”

  4月10日的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天仍然没有下雨,阳光强烈,凶猛的紫外线晒得人皮肤生疼。一个特殊的队伍出发了。这个6人小分队是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的民兵抗旱找水突击队。成员组成:乡干部、村干部、党员和退伍军人。目标:龙英村那用屯。

  那用屯是一个仡佬族村寨,生活着18户人家116名村民。旱灾持续蔓延,屯子里唯一的饮用水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村民伍卜站说:“剩下的水只能维持三四天了,如果再找不到新的水源,不仅是那用屯,周围10多个村寨的饮水都会断绝。目前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找到新水源!”

  民兵突击队在石山中艰难前行。就在那用屯的一块干枯田地边,在丛丛干枯野草的掩映中,一个直径约有一米的洞口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德峨乡党委书记覃贞木告诉记者:“在每年的雨季,这个石洞都会有水冒出来。旱情发生后,有村民报告说曾经进去过,这个洞下边可能有地下河,我们马上组织民兵突击队来进洞查看。”

  记者趴在洞口往里边看,这个溶洞里一片黑暗,情况不明。做好准备,突击队出发了,记者也跟随前往。

  窄小的洞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进去,手脚并用。洞黑路陡,只能借助微弱的手电光亮。突击队爬行一段之后,洞变宽了,可以同时容纳10多个人站立,身子也可以放松一下了。记者回过头去观察,还是只有黑暗,感觉像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伸手摸摸四周的石壁,有些水珠。脚下,是参差不齐的石头,还有水冲刷后留下的沟渠。

  继续前行,几分钟之后,突然感到地势下降。跳下一个1米多高的陡峭之地,然后就只能弯腰前进了。头上是石壁的棱角,脚下是不规则的沟渠,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身体。记者几乎是闭着眼睛前行,身体不时被上下左右突出的石头刮到。隐约听见前边的队员说:“小心,前边有沼泽。”

  突击队来到“沼泽”前,试一下,泥浆和水刚好没到膝盖。队员们怕刮破脚,放弃了脱鞋,直接趟水前行,仍然是弯着腰。不知道过了多久,记者的腿已经适应了冰凉泥水的温度,终于到了一个可以直起腰的空间,却有些直不起来了,痛!

  “是活水!是活水!”一个突击队员喊道。小分队继续咬牙前行,前边是一个窄窄的巷道,只能匍匐前进了,脚下踩的是泥巴,手上抓到的也是泥巴,清水就在眼前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不知道距离地面多少米,两潭清水展现在小分队面前。队员们用细绳吊着石头投进水里,一个潭水深约3米多,另一个潭深不见底。

  小分队把一片事先准备好的树叶放在水上,树叶轻轻流动。突击队员张昌敏说:“这些都是大家平时到岩洞里找水想出来的土办法。蜡烛不熄灭就说明还有氧气,可以前行。通过树叶可以初步判断这潭水很有可能是地下河流,可以抽水。”

  那用屯的这个地下岩洞,只是小分队进入的数十个岩洞之一。突击队员唐国光说:“这个洞可以站人,有些岩洞更危险,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岩壁都是垂直的,只能用绳子把人吊进去慢慢试着下。而且要和洞里的野蜻蜓、水蜘蛛甚至蛇相伴,想起来都后怕!”

  找到了水,覃贞木非常高兴。他告诉记者:“我们回到地面就马上向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他们将组织水利、卫生防疫等部门现场勘测,如果确定可以抽水,那附近10多个寨子群众的饮水难题就解决了。”

  带着兴奋的心情,拖着疲惫的步伐,突击队一行终于回到地面,又看到了阳光,倍感亲切。大家估算,这汪地下清泉距离地面超过100米。坐在岩洞外边的石山上休息,队员们满身泥巴,汗流浃背。

  “很累吧?”记者和队员们聊着天。突击队唯一的女队员、德峨乡副乡长李彩谷告诉记者:“不累呀!从2月份到现在,每天在石山里找水、送水,就跟吃饭一样正常!”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