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农业专家为今后云南抗旱“出方开药”

时间:2010-05-05 11: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自去年入秋以来,西南地区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日前,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的段爱旺、齐学斌、翟国亮和孟兆江四位研究员组成专家组,赴云南省曲靖市的麒麟区、陆良县和师宗县,红河州的泸西县、弥勒县和建水县,玉溪市的红塔区,楚雄州的楚雄市,大理州的宾川县、祥云县和弥渡县等11个县(区)所辖20余个乡镇进行了考察调研。就避免在未来的生产中再度发生这样的特大旱灾,并适应日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专家组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加强科学规划大力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

  经过调研,专家组认为,云南省的水资源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该地区水利工程设施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小,抗御干旱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应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修建各类水库、提灌站等水源工程,配之以适宜的输水和田间配水系统,建设能灌能排的中小型灌区,显著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要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良好的灌溉系统,同时注意排水系统的统筹建设,有效防治旱涝灾害。

  近年来,国家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较多,但对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较少,而云南对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的需求量更大,也更为迫切。在实践中,小型水源工程和山区“五小”工程往往是解决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效益最为直接的项目。为此,专家组提出,要借助特大干旱后国家对云南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对贫困落后山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予以大力扶持。着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包括各类塘坝、水池和水窖,以及配套灌溉工程的建设,加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提高山区蓄水供水能力,重点解决山区严重干旱情况下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兼顾严重干旱情况下经济作物的抗旱保苗用水问题。

  针对云南旱薄坡地在总耕地面积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情况,专家组建议,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实施,加大坡改梯的力度,大幅度地提高农田拦蓄利用自然降水的能力,并与之相配套适当集中连片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变旱坡地为有效灌溉农田,大幅度提高农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一些坡度太大的土地,要逐步予以退耕还草还林,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应急性节水灌溉技术

  在调研中,专家组成员深刻感受到,云南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彻底摒弃“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不足的现实,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坚持走节水的道路。要以提高可调用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坡耕地改造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为辅助,开源与节流并重,工程技术、农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相配套,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云南地形起伏大,耕地严重分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加之干旱一般以季节性和区域性发生为主,致使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普遍存在投资大、利用率不高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专家组认为,应大力推广应用应急性灌溉技术与设备,以满足干旱情况下快速灌溉农田的需求,提高区域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应急性节水灌溉设备主要包括应急性移动喷灌和滴灌系统等,具有一次性投资少、不需要平整土地、适合一家一户或多家农户共同购置、使用方便灵活和适用性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坡耕地经济作物抗旱灌溉。

  因时因地制宜使抗旱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遭遇一次特大干旱,受到一次警示,也获得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专家组建议,云南各地要抓住这次契机,利用各方面的支持资金,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家组特别提示,在抗旱减灾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以使抗旱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首先是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云南省季节性干旱的特点。云南省总体水资源量并不短缺,干旱的发生以季节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特征,在规划与修建新的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要在布局、形式与规模上与区域农业生产对灌溉的需要相适应,避免规划时只求高标准、高规格,使得花费大量资金修建的水利工程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其次是水田改旱种要因时因地制宜。云南平坝区的农田大部分为稻田,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会有较好的水源供给。在这样的农田上实施“水改旱”,应考虑以改种短季旱作物为主,因为一旦干旱期结束,这些农田仍宜“旱还水”。如果改种多年生旱作物,如葡萄等,会在雨季来临后以及随后的若干年中,存在严重的水害问题,很可能会因为排水问题解决不好而产生涝渍灾害,不得已还得“旱还水”。最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与种植模式紧密结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日常运行及维护管理也需要较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因此应与高附加值作物种植相结合,实现节水灌溉工程与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有机组合。在节水灌溉工程选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滴灌等)、规划、布局和规模确定上,要与种植规划与种植模式相匹配,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然降水特性与灌溉水源供给保证率问题,避免只建不用,或利用率非常低的情况发生。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