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这是温家宝总理今年春节期间到我区视察旱情时,针对广西具体实际提出的要求。
广西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7.12%,居全国第五位;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人均量1.9倍,居全国第六位。为什么这场特大干旱造成广西如此大的水危机?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广西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暴雨径流集中,洪涝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区遭受了15次重大、特大洪涝灾害,平均3-5年就要遭受一次重大、特大洪涝灾害。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明显。受季风气候影响,全区主要河流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径流量年际间丰枯相差2.9倍。广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防城港市人均水资源量最多,桂中、左江、桂西北三大旱片的干旱缺水问题却非常突出。三是广西岩溶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42%,溶洞、地下河发育,土层薄,保水性差,加之人口、耕地分散,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事物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在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构成广西一大优势的同时,洪涝和干旱灾害频发。
这场特大旱灾,暴露出广西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是汛期有水留不住,秋冬春季节容易干旱,表现为季节性缺水;二是桂西大石山区、桂中旱区和左江旱区等地尚未解决治旱问题,表现为片区性缺水;三是整体而言广西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够强,水资源利用粗放,表现为工程性缺水。
季节性缺水和片区性缺水是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加快水利建设,在丰水期留住水,干旱时就用得上;在丰水地区蓄住水,就可以调度到缺水地区。工程性缺水是水利建设不足、不够牢固、不够完善造成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加以解决。
“有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言简意赅,是广西大旱之后大治水的大目标、大思路。全区上下之前已掀起“兴水利、大种树、优生态、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的热潮,现在又启动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只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去努力奋斗,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温家宝总理的热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