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干旱概念炒作警示粮价调控
如果不能吸取近期资本市场对西南大旱概念的炒作教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加深物价上涨预期,甚至因炒作粮价造成严重的事实通胀
文/喻猛国
今年春季以来,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旱灾成为资本市场竞相炒作的题材。其内容从一开始的抽水、供水、灌溉概念类个股,不断向水利、种业以及农产品等板块和期货品种蔓延。比如,云南和广西甘蔗种植受灾,3月上旬郑糖期货大幅暴涨,随后一场降雨,又接连暴跌。
与此同时,多头炒作干旱题材又推动菜籽油上涨,引燃了郑州菜籽油期货价格的大火。早籼稻受西南地区旱灾加重的刺激,也一度大幅上扬。而且,持续的干旱将严重影响到当地水稻的播种进程及产量。市场分析现在担忧,近期国内部分地区的大米市场已经出现涨价迹象,若后期旱情得不到缓解,早籼稻价格将继续上涨。
现在,最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关注的是,世纪大旱对今年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如果不能吸取近期资本市场对西南大旱概念的炒作教训,在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加深物价上涨预期,甚至因炒作粮价造成严重的事实通胀。
“粮食减产”或成炒作概念
目前,西南5省干旱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逾60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500万公顷,其中10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受此影响,自年初以来全国粮食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从历史角度来看,今年小麦、玉米两大主要农作物价格已经超过或达到了历史高点,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干旱则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历史上特别大旱的年份都是粮食的减产年份,而今年西南干旱主要影响的是夏粮生产,夏粮减产已经定局,目前要密切注意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一旦北方出现严重旱情,那么今年粮食减产将确定无疑,如果农作物出现大面积减产,则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毫无悬念。
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是连续6年丰收,已经彻底改变了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但是,这种连年增产的局面可能会很快结束。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数量的2/3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只有1/3。而现有技术的应用已经形成粮食单产提高的瓶颈,未来粮食单产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很小。加上目前持续干旱天气困扰,今年粮食减产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无疑会成为炒作资金推高粮价的驱动力。
农产品炒作空间加大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降低,与石油相关的现代化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工业用原材料的价格,尤其是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决定着农业的种植成本。
但是,自2003年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启动之时至2008年上涨至最高价之日,作为工业品的原油和铜的价格涨幅高达512%和460%,而作为农产品的小麦和玉米价格的涨幅却只有45%和74%。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至今,工业品的涨幅也远远高于农产品。
这表明,工农产品的比价关系正在受到损害,价格差距在不断扩大。工业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使得种粮比较收益快速减少。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农民的利益明显受损,其主动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而从工农产品之间存在比价关系来说,这种不合理的比价关系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粮食相对价格持续走低,人们必然会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从而推高粮食作物的价格,目前来看,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绝对价格虽然达到了历史高点,但相对价格依然处在底部区域,随时有上涨的可能。因此,决策者要谨防工业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在某一时刻带动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情况发生。
提前强化粮价平抑措施
综观之,粮价长期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控制不当,在将来某一年出现暴涨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决策者应密切关注一些具有超前性、预期性的价格指标,在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之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目前,决策者应该时刻关注期货市场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利用期货市场传递出来的价格信号作出相应的决策,如在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偏低时实施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而在农产品期货价格快速上涨时抛粮出库,增加供给,以平抑价格的波动。如果等到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生较大变动之后才采取相应措施,则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会显得非常被动。
作为农业生产企业来讲,也应该密切关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变化,利用其价格发现功能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企业还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风险,即进行套期保值业务。从国际上成熟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凡是成功的农业生产企业大多通过期货市场来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有效规避价格暴涨暴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