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造血”广西扶贫模式令世界瞩目

时间:2008-12-08 10:36   来源:新华网

  从边境建设大会战到东巴凤建设大会战,从大石山区大会战到桂西五县建设大会战,从兴边富民大会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依靠从中央政府的支持到各兄弟省区政府的援助,走出了一条从扶贫救助到实现共赢的发展道路。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贫困山区农民韦义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午在土地上忙着照料庄稼,下午还要前往县里的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接受科技培训。曾经因为缺少教育和培训而导致广西贫困山区居民收入无法提高的问题,如今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韦义豪的生活折射出这种转变的巨大效益。5年前接受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他,在建起了地头水柜后,家里的2亩多地亩产超过2000斤,加上冬季种菜,年收入超过2200元。如今,他又开始在科技培训中心学习板栗嫁接技术。准备把屋后的12亩荒山全部改造为板栗园。仅此一项,就有可能给他带来每年4000元的收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广西的扶贫做法从简单注入资金解决生活问题的“输血式”扶贫向输入教育和培训、提高谋生手段的“造血式”扶贫转变,既包括为贫困地区人群提供技术信息上的支持,又包括给农民提供接受培训后外出打工的机会,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

  记者在巴马、东兰、凤山等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时发现,农民技术人员把各种农业先进技术编成当地山歌、绘成漫画,在田间地头传播。这种做法让识字率不高的当地群众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了解了政策。

  广西一方面依靠国家投入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不断拓展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争取到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国际行动援助、社区伙伴计划、世界宣明会等的多边机构合作项目、政府双边合作项目、国际民间机构合作项目、技术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社会资源动员项目进入广西开展扶贫合作,使外资扶贫增加了扶贫开发投入总量,补充了项目区扶贫资金的不足,缓解了项目区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项目经理皮安澜曾评价道:“广西无论在项目设计、准备、实施和评价阶段,一直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当每一次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依靠广西提出创新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65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70%下降到2.1%;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0元增加到2770元,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90多元增加到2429元;49个贫困县人均产粮从不足200公斤增加到360公斤。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民意民感感谢关怀;党心政情情暖边关”,这是靖西县湖润镇华利村弄义屯边民彭廷建楼房前的一副对联。就在几年前,彭廷建全家7口人还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危房里。如今,依靠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的资金和全家人的辛勤劳动,彭廷建一家人住上了两层楼房。

  彭廷建所在的村屯只是大会战获益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广西始终坚持通过大会战方式,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群众改变生活面貌。

  2000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边境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个县(市、区)开展建设大会战,总投资达21.6亿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实现了“兴边、富民、睦邻”的预期目标。

  2003年初,广西在东兰、巴马和凤山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投入22亿元,结束了三个县无二级公路的历史,在广西同类水平的县中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是广西目前公路网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大会战还带来了当地群众收入的增长。东巴凤三县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177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5元,增长78%,绝对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12.2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7.5万人。目前东兰、巴马、凤山分别形成了以现代中草药和板栗产业、世界长寿旅游和长寿食品、八角和林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广西提出到2010年把绝对贫困人口由2007年的65万人进一步减少到29万以下。与此同时,通过加快城镇化水平、提升农民素质等方式,实现广西、广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更大程度的发展。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